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重视“灵魂” 活用“法宝” 党组织在学校治理变革中如何发挥核心作用 做一名有智慧的校长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运用人生社会定律、法则和效应建构充满人性味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第4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4
【理论探讨】

重视“灵魂” 活用“法宝”

——浅议如何提升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 中共山东省委省直机关党校 曹丽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全党对群众路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做好群众工作有了足够的重视。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新问题:个别同志对党的群众路线认识不足,理论素养不高,面对具体工作时常出现“思维困局”、“水平短板”。

我们应充分认识党的群众路线,使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切实得到增强。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真正掌握了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就能够在实践中游刃有余、不失方寸,从容应对新形势,真正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要求,深刻领会十八届六中全会关于群众工作的精神。

一、紧抓“灵魂”,不忘群众属性

党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对做好群众工作发表了重要的论述。这些论述是党的群众路线形成的逻辑起点,也是群众路线最终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根本所在。

毛泽东首先明确指出了革命战争时期的群众属性。他提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为了中国贫苦大众的翻身做主所进行的革命。这样的革命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来进行革命斗争。先前的中国历次民主革命之所以不能成功,根源在于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在民主革命中的主体地位,没有从根本上将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调动起来。唯有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自觉地为人民群众做主,自然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他进一步强调:“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这样就使得广大群众认识到,共产党“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后来的革命实践证明,共产党通过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使广大群众了解了革命战争的任务,积极拥护共产党,响应共产党的号召,为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澄清“误区”,夯实群众思维

群众路线既是工作路线,也是组织路线,更是党的思想路线。有些同志特别是个别处在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仅仅从工具理性的角度去认识党的群众路线,把群众路线“工具化”、“形式化”,不能够把群众路线的精神内化于心。当然,群众路线首先是一种工作方法,党员干部必须充分掌握,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一方法。然而,群众路线更是一种价值。这是一种中国共产党人所特有的价值,是我们的信仰核心。共产党是人民的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要坚守共产主义信念,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就必须把群众路线当作一种神圣的价值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员干部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抛弃私心,摒除功利,按照习近平同志要求,扑下身子,放下架子,踏踏实实地开展工作。

群众思维既是战术思维,也是战略思维,更是党的核心思维。群众工作是我们党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是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战术”。必须紧紧围绕群众,做好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每一件小事,才能形成决定人心向背的“关键变量”。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本质要求。只有不断巩固群众思维,在工作实践中发扬民主作风,树立公仆意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得到根本保障。群众思维更应该成为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核心思维。我们应热爱人民、敬畏人民,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三、活用“法宝”,提高工作水平

在当前形势下,特别是在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这一重要背景下,我们更应重视群众路线这一“灵魂”,活用群众工作这一“法宝”。

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重温党史国史,从中获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营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加强自身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这既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的要求,也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落实新要求、把握新机遇必须做好的功课。

我们党始终具有人民属性。党员干部无论在任何条件下、在任何场合中,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的国际国内斗争形势,无论面对多么激荡的历史潮流冲击,都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肩负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经受历史的检验。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自觉践行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提高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坚持做好群众工作,为人民群众的未来谋幸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