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浅思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既有作为日常交流媒介的工具性又兼具情感表达的艺术性与情感性。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写作,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基础知识顾名思义就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阅读理解则是对文章信息的提炼、理解和把握,而写作是前两种能力水平的综合体现,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标尺。作文教学要紧扣三个基本点——体验生活,扩充素材来源;积极阅读,做好语感体验;互动交流,重视批改讲评。
一、体验生活,扩充素材来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创作灵感都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写作是一种体验生活、思考生活之后的表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让学生写出好的习作,单靠书本知识和机械乏味的写作训练是不够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发掘素材,激发其写作欲望。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录每天发生在身边的各种事情,观察各种景色,记录自己的心情,让学生养成“勤观察、乐思考、爱表达”的习惯。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才是有真情实感、言之有物的“真作文”。在这种写作教育影响下,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认知和价值观才会得到升华。例如,写自然景色,可以让他们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基础上热爱自然、善待自然;记叙班级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合作精神。这种多元深入的写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增进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形成了“精彩生活”和“精彩习作”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阅读积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的生活范围有限,单一的个人生活体验并不能满足写作需求。为达到“神游八极,思接千载”的效果,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阅读书报、收听广播、观看影视,借助新媒体手段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这样,学生的作文取材就会更加广泛。同时,深入阅读带来的深入思考,也会让文字变得丰富。从文字表达的角度看,这种广泛的“大阅读”锻炼了学生的语言信息接收及输出能力,培养了学生把握语感的能力。
三、加强交流,提升兴趣
写作训练是一个开放式的过程,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写作前后两大阶段都离不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写作之前,师生可就一个题目或者中心点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加文章的切入角度和表现点,以降低难度、提升兴趣。让学生把生活中的人和事引到课堂上,组织学生浅析讨论。这样不仅使学生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还帮助学生克服没有材料的困难,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为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交流只是提炼出了文章所需“原料”,之后再让学生把交流的话语用书面语言表述出来,这就成了最初的作文。习作完成后,教师要注意抓住典型事例,组织学生浅析评论。产生分歧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进行学习、观察和探讨,自己得出正确结论。交流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做到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有条理地讲述,切忌一味追求活跃而忘了本环节的中心任务。
一篇习作完成后,历经了讨论讲评,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作文的批改。在作文批改中,教师不应该大包大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形式。这样可以“强强联合”、“强弱互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热情会被点燃。实践证明,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逐步养成热爱写作的好习惯,有利于调动其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兴趣,让“兴趣”成为写作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