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之花在校园里绽放
前不久,我的一位同事到市区办事,到了车上发现已座无虚席。环顾四周,他看见离自己不远处坐着一名本班的学生,就高兴地想和那名学生说话;那名学生却装作没看见他,更别说让座了。这位教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学生怎么了?他连起码的尊敬老师的意识也没有!”这件小事提醒教师一定要关注当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问题。
教师既要注重言传,又要注重身教。在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校门口,牌子上醒目地写着“请主动下车”,学生推车进门了,教师却骑着自行车或摩托车堂皇而入;课堂上,有的教师教育学生“吸烟有害健康”,他在课后却吞云吐雾;操场上,教师大声呵斥学生,让学生认真做操,自己却倒背着双手踱来踱去……
试想:教师未能以身作则,又如何能使学生信服呢?例如,我班学生大多不愿意做眼保健操,每当做操时,教室里都乱哄哄的。一天,我对学生说:“请和我一起做吧!”学生先是惊讶,继而笑了。我带头认真做操,学生们很快就安静下来,也认真地做了起来。持续一个阶段后,他们都养成了自觉做眼保健操的好习惯。
陶行知先生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工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工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工躬亲共守。”对此,我深有同感。
要着眼于生活中的小事,并以之启发、教育学生。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道德行为,是当今学校教育的最大弊端。要解决德育实效低下的问题,教师不能只对学生空谈大道理,而应善待每一件小事,善于利用每一件小事育人,让学生在生活小事中受到启迪。
一天,上晚自习时,我发现一名学生还没来,他的凳子空着。上了一天的课,我感到有点累了,就搬了这张凳子坐在前面休息。过了一会儿,这名学生来了。我正想把凳子还给他,却听见他用生硬的口气说:“请老师站起来,把凳子还给我!”我急忙把凳子还给了他。
这本来是一件小事,但我总觉得怪怪的,心里不是滋味。于是,我对大家说:“同学们,我讲个故事,好吗?”学生们一听,都来精神了。“小时候,母亲有什么好吃的总是舍不得自己吃,留给孩子;孩子也知道疼母亲,有好吃的总是先掰一小块,递到母亲嘴边。每次,母亲总是摸摸孩子的头,说:‘真乖!妈妈不吃,你吃吧。’慢慢地,孩子每次吃东西都会心安理得地独自享受。渐渐地,孩子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请大家想一想:这个孩子长大后会怎么样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这孩子一定很自私。”“他缺少爱心。”……这时,一名学生说:“我觉得不能全怪孩子,母亲也有责任。她不该总是拒绝孩子给她的爱。”见状,我不失时机地说:“是呀!很多父母、老师总以为爱孩子、疼孩子,就要给他多多的爱,可是往往却事与愿违。如果母亲试图接受孩子的爱,他会不会给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肯定会的。”
在热烈的议论声中,有一名学生反应过来了,说:“老师,刚才,这个同学不应该生硬地向你要凳子。”我问:“大家会不会觉得老师站着而你们坐着是理所当然的呢?”他们回答:“当然不是!”这时,几名学生连同刚才那名学生都跑过来,要把凳子让给我坐。我说:“你们坐吧!”一名学生调皮地说:“老师,您可不能拒绝我们的好意呀!”其他学生听了这句话都笑了。
俗话说:“独木难成林。”德育工作也是如此。只靠学校教育是难以担当重任的,家庭和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我们要齐心协力,让德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慢慢地渗透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