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经典的“惩罚”带给我们的思考 家校沟通要做到“亲、灵、细、恒” 分组比赛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用心做教育 用爱为人师

第5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5
【“2017齐鲁最美教师”系列报道】

用心做教育 用爱为人师

——记济南特殊教育中心教师禚基娥

□ 本报记者 李妍

禚基娥老师出席颁奖典礼。 李妍/摄

从事特殊教育事业,她知道自己注定要承受异样的眼光,注定不能“桃李满天下”,注定要付出比普通教师多得多的努力。但她从心里爱这些残疾孩子,把培养他们自强自立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当看到一个个残疾学生圆了大学梦,能在社会上立足的时候,她就感到无比幸福和满足。她就是济南特殊教育中心教师禚基娥。

“捧着一颗心来”

今年42岁的禚基娥,身材瘦瘦弱弱,如一朵雏菊,目光赤诚而坚定。谁都想不到,这小身板里到底蕴含着多大的能量。无论在教育工作中遇到什么难题,她都能想办法克服。

1999年9月1日,禚基娥第一次走上特殊教育中心的讲台,就发生了一场“大事件”。由于面对听障学生,禚基娥在上课时要打手语。可是,她打的手语,学生看不懂;学生给她打的手语,她也看不懂。她满肚子的话讲不出来 ,只能靠板书;而学生看得一脸茫然。

这是怎么回事呢?在开学前的暑假中,禚基娥已经认认真真自学了两本厚厚的《中国手语》。为什么学生看不懂呢?原来,这些从全省各地招来的听障学生用的是“土”手语,根本不懂老师所用的标准手语。

和学生交流不顺利,怎么办?这可难不倒初出茅庐的禚基娥。她立刻做了一个决定:义务“盯”学校6个班的晚自习。每天晚上,她把6个班的学生集中到一个大教室里上晚自习,而她就坐在学生中间。在和学生的亲密相处中,她和学生互为老师。她渐渐学会各种“土”手语,也教学生学会了标准手语。无论刮风、下雨,无论生病、发烧,禚基娥都不放弃。就这样,她毫不间断地“盯”了两年晚自习。这种必须克服教育问题的“狠劲”和毅力,一直贯穿在她的教育生涯中。

济南特殊教育中心的学生分为两类:视障的和听障的。禚基娥带的是听障学生,这些学生被禁锢在无声世界里。即使经过语言训练,部分学生的发音和语言表达能力与正常人比较还是有很大差距。这些残疾学生本质上淳朴、善良,但个别学生身上存在一定的性格扭曲和心理问题。

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的禚基娥,以前从未接触过特殊教育行业。但是,她一接触到这些残疾学生,就从内心深处疼爱他们。她愿意“捧着一颗心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多少次,学生们给这位新来的女老师“下马威”:教室的门把手上被涂了胶水;教室门顶上掉下扫帚;用老师看不懂的手语“骂”她;几个男生自编自导“监守自盗”事件,逼老师破案……看似瘦弱的禚基娥,内心却无比坚强。她坚持用爱去融化坚冰,用心去温暖学生。

工作初期,禚基娥住在学校里的集体宿舍。她就像“长”在学校里一样,天天和学生在一起,简直忘了学校墙外的繁华世界。2004年,禚基娥怀孕时,担任着11个班每周共26节课的教学任务。家离学校很远,往返一趟需要3个小时。她骑着电瓶车来回奔波,却从不迟到、早退,直到临产才走下讲台。2014年9月,她被查出得了肾囊肿,需要尽快做切除手术。当时,她所教的学生即将面临高考,她的专业教学任务重,可是能分担重任的教师少。作为专业教师和班主任,她恳求主治医生将手术安排在国庆节假期里。节后第一天,她就返回学校上课,没有耽误高三学生一节课。师生们都心疼地说:“真没见过这样‘傻’的老师!”即便这样,每天面对至少4节连堂课,有时甚至一天连上8节课,虚弱的禚基娥丝毫没有退缩,天天超负荷运转,直至把所有高三学生顺利地送入大学的校门。

为教育,“捧着一颗心来”,禚基娥用自己的拼劲儿感化了学生,走近了学生,成了学生最喜欢的老师。

特殊教育的责任重于泰山

特殊教育中心每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长长的、辛酸的故事,几乎每个家庭为了治好孩子的病都会倾家荡产。来自农村的禚基娥,深深地理解残疾孩子家庭的那份无助和渺茫的希望,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残疾学生能够在社会上自强自立。

济南特殊教育中心设有职业中专(包括高考方向)。对于听障学生来说,想上大学主要是考美术方向。禚基娥是这6个班级仅有的一位专职素描老师,她面临的教学困难是巨大的。特教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很多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只相当于普校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水平。因此,禚基娥要带领任课教师在两年半多的时间里给学生补上近6年的课程。而且,听障学生参加高考,是每所学校单考单招,每所学校的教学大纲、教材、考点甚至考试科目都不一样,以致学生的备考压力极大。

怎么办?面对教学难题,禚基娥敢于攻坚,勇于创新,开创了适合听障学生特点的素描专业教学特色。参加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国培”回来后,禚基娥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积极探索适合听障学生特点的美术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她研创的“体验—合作探究—引领”的美术教学模式,在山东省优秀教科研成果评选中获一等奖;在2011年举办的全国第三届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大赛现场角逐中,她上的美术课获听障组特等奖(全国第二名);在201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服装“创新杯”说课大赛中获一等奖(全国第四名)。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上大学,禚基娥带领教研组的教师们一点一点地“抠”各高校的考纲、教材,在5年内开发校本教材20余本。她所带的工艺美术教研组被评为“济南市优秀教研组”。

2006级是禚基娥带的第一届毕业班。高考前,她撇下刚刚4岁的儿子,一个人带着学生踏上了“赶考”的火车。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她坐着“哐当哐当”的绿皮火车,送学生到一所又一所学校。她指导、鼓励、陪伴学生,既是老师又像妈妈。那一年,15个学生中有14人圆了大学梦。这是学校设立高考班后取得的最好成绩。谁都不知道,回来后,禚基娥不但瘦了好几斤,而且失眠了整整3个月。每到深夜,持续不断的“哐当哐当”声就敲击她的耳鼓,开始折磨她……

禚基娥的手机里有个微信群,里面有她教过的191个学生的微信。指着一个个学生的名字,禚老师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个孩子现在已经读了硕士,成为全国听障学生中屈指可数的高学历人才。” “这个学生大学毕业后坚持做公益事业,现在也是一名特教学校老师。”……学生成就了禚基娥,她获得省、市级“优秀班主任”称号。但她感到更开心的是,学生们都能够自强自立,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对有残疾孩子的家庭来说,孩子能够独立,在社会上正常工作、生活,就是最大的救赎。”禚基娥说,她的心里只有欣慰,不曾留下一点点委屈、抱怨或者辛酸。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18年来,禚基娥几乎每天都那么忙、那么累。结婚生子后,每个节日都是她一家三口陪着学生度过的。尤其从2009年开始,她将家搬到学校附近,她的家就成了学生的家,她也成了学校里“永不下班的教师”。每天下了班,她都会到操场上和学生一起散步,到教室里看一看,到宿舍里逛一逛。一见到她,学生就亲切地喊:“干妈来了!”

特殊教育是一项“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社会造福”的崇高而伟大的事业。禚基娥始终坚信:“教育能创造奇迹,教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班里有这样一个女生:她的妈妈因故离开家以后,她沉迷于谈恋爱,性格扭曲,学习成绩不好。禚基娥了解情况后,多次和女生的爸爸面谈,并给她制定了“三年高中成长规划”。第一步,疏导女生自动放弃谈恋爱;第二步,“扶”女生当班长;第三步,帮助女生提高美术专业水平。为了完全改变她,禚基娥还多次驱车去家访。有一次,为了迎接老师家访,女生提前几天把家里整理得干干净净,还准备好了水果,真的把自己当成了这个家的小主人。这是妈妈离开后,这个女生第一次对这个家有了责任意识。女生非常珍惜当班长的荣誉,在第二个学期就取得了全班第二名的好成绩,还被评为“三好学生”,现在已是优秀学生干部。女生的爸爸从开始完全不敢相信孩子能当班长,到现在看到女儿身上发生的巨大改变,对禚基娥老师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当一个好班主任,不仅需要爱,更需要智慧。”面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禚基娥把别人没想的办法都想了。鉴于学生和社会之间存在着隔膜,她就迎着异样的眼光,带着他们走上街头开展公益活动:捡拾马路上的白色垃圾,在公交车站维持秩序,等等。有些学生不喜欢劳动、不珍惜食物,她就带着他们在学校里的一块空地上开荒、种菜。有一名学生看着手上磨出的血泡说:“我再也不浪费粮食了。”得知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禚基娥就琢磨着进行情感教育,用“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世界。有些家长三年都没来学校看过孩子,更多的家长不会手语,根本没法和孩子交流。2013年1月,寒假放假之前,禚基娥组织了一次别样的家长会。当孩子们用手语把心里话“告诉”家长时,很多家长痛哭流涕。其中一名家长说:“20年了,我第一次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在亲情力量的推动下,学生焕发了学习的动力, 全部如愿升入理想的大学。

对于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禚基娥无怨无悔。她说:“我要一辈子陪着这些孩子,因为他们更需要好老师。”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