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框架下的高校会计工作思考
随着财政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系列制度的颁布,高校会计管理与核算重点工作转轨被普遍重视起来,由之前的财务会计为主,转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并重。随着财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管理会计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值得探讨的领域也逐步拓展。
一、培育高校管理会计思维
传统会计思维基本倾向于财务会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记账、算账与报账。创新管理会计框架下的高校会计体系,必须首先形成管理会计思维,包括:
1.会计人员的范畴界定。会计工作不是财务处的专属任务,是一个全员参与的工作,每个岗位、每位组织成员都是会计人员的组成部分。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也就是财务会计的范畴,主要以财务为主;现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以实务工作人员为主,每个人都是会计要素的组成人员之一,财务处只是一个凭证入账的辅助单位。
2.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部门领导要具备对经济事项宏观驾驭和费用额度控制的能力,什么收入能组织、哪些支出可以列支,学会解读与经济事项相关的基础文件精神,把风险控制在事项的开始环节。比如,科研专项资金的使用,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都有明确规定;财政拨款有明确的预算要求和支出范围限定等,不能等事项进行过程中或者完成后才发现有问题。
二、建立高校管理会计环境
管理会计环境主要体现在部门之间的配合,对高校而言,主要配合部门可以分为以下几条线:
1.财务处、资产处和审计处。这三个部门和资金资产管理密切相关,是一笔大业务事项的必然流经部门。三部门之间制度的衔接、流程的契合及工作人员之间的配合,是学校资产形成过程的主要环节,也是优化管理会计环境的重点之一。
2.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与财务处。前三个部门除了自身的业务运转,主要是与财务对接并落实到每位教师和学生名下的收入或补助,这项费用所占比例巨大,约占预算总收入的60%~80%之间,岗位管理尤其重要。
3.基建处、后勤处和审计处、财务处。因为服务期长,前两个部门的支出需按照政府采购等要求谨慎论证;对于形成固定资产的项目,必须按规定程序办理转资手续,这些都要事先规划,也就是按照管理会计的思维运作。
4.二级学院与其相关部门。管理重点是资金使用规范和安全。二级学院主要是经费列支,单笔业务数额一般不大,主要是掌握费用开支要素。
三、抓好高校管理会计工作的重点
管理会计框架下的会计工作,重点要有所增加,在财务会计基础上,主要增加和资金出口、入口相关的内容。
1.财务稽核与分析。财务稽核与分析,既是上一轮预算资金循环的终点,也是下一轮资金预算的起点。财务会计的基本功能是记账、算账和报账,稽核分析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发挥着重要导向和引领作用,可以为学校各项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记账环节的稽核是对报账人员原始凭证审核情况的校验,是针对真实性和合规性而言;算账环节的分析则是侧重资金使用效益的量度,常规、科学的分析可以为预算编制提供数据参考,更进一步为领导层决策提供依据。对财务各类账证表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资金使用动向,分析利弊,及时提供各项服务或规避风险。
2.预算编制。预算编制分为上报预算和校内预算两类,二者一脉相承,前者制约后者。
预算编制阶段的关键点是基础数据采集和年度工作安排,常用的方法是零基预算和增量预算。零基预算相对科学但编制工作量大,适合改革年度或新上项目,增量预算相对稳妥,编制工作也小一些。
编制上报预算时,用于零基预算的数据分析,来源于对日常核算数据的分析,通过横向纵向对比后确定。尤其同省范围内的高校,很多数据具有可比性和参考性。比如,与学生相关的:培养计划的学分数、生均讲课费、生均水费和电费及取暖费、生均实验室面积、生均实习费、生均创新奖励及奖助学金等;与教师相关的单位课时费、监考次数、监考报酬、非教学工作量报酬占比等。这些对合理划分校内预算资金、有效配置各项资源至关重要。
在编制校内预算时,由于总额基本控制,如何使用可以放权给二级单位。除了政策限制项目外,其余的支配权都放给二级单位。比如,某二级学院年度预算控制数60万元,电话费1万元和里程费2万元是限定数,其余的57万元就是他们的综合业务费,可自主执行预算。这是校内综合预算的尝试,待条件成熟后,可逐步打破资金的条块分割,扩大综合预算的范畴。
3.预算执行。预算执行的关键点:按期或按需拨款,加强票据的合规性控制,适时回收未使用资金,财尽其用。通常的做法是在财务账页上,按照预算项目设置经济科目,在预算控制额度内报账。预算执行的难点是资金定期回收并统一使用,这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提高资金使用率,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个别单位的突击花钱和资金浪费。
4.预算调整。学校预算调整分为两次:一次是学校主动调整,主要是针对省“二下”预算中有变动的项目;另一次是二级单位申请调整,对其自主编制的执行预算修正,每年只允许修正一次,由财务处在经济分类科目允许的范围内审批,目的是增强预算刚性的意识。
5.预算考核。预算考核的关键点:横向和纵向数据对比分析,效益综合评判。预算考核的主要内容:预算编制的准确率、资金分配的科学性、资金使用的效益性。预算考核的结果和年终绩效挂钩,可以调动积极性。
6.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预算考核的组成部分,介于管理会计和管理审计的结合点,一般是针对某个专项或某类项目展开。例如,学校大型修缮项目的专项评价、学科建设资金的专项评价、实验室建设项目和大型设备购置与使用效益等。绩效评价以财务资料分析和使用情况调查为主,分析工作可以由财务人员完成,调查工作则需要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完成。两项工作都需要事先设定好表格和调查内容,对数据和各项信息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
绩效评价的结果有多个用途,一是评价项目本身的建设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评价承办单位的工作效率,三是评价各级领导干部的业务能力,四是作为后续相关或类似项目投资预算的参考。
四、把握高校管理会计工作的节奏
高校管理会计工作不限于一个年度,是与学校中长期规划相衔接的,各项工作的时间节点和节奏需要慎重掌控。
1.划分预算编制类型。目前高校编制的预算主要是3个类型:中期规划预算、校内专项预算和经费使用预算。预算编制均以财务处设计的预算表格形式为主,各项目后附计算依据,大型专项还应有专家论证意见。
中期规划预算是单项在200万元以上的实验室建设、批量设备购置及大型设施维修等项目,各单位申报后由归口管理部门排序提交给财务处,财务处整理并征求各分管校领导的意见后,向校长办公会和党委会提交资料,按会议确定的顺序报备上级部门项目库。其中,基建项目是单独申报。
校内专项预算是针对阶段性工作安排的专项资金,如,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硕士点申报与验收、设施维修、设备购置等,依据学校五年规划和年度工作重点安排,由学校职能部门汇总后申报预算。
经费使用预算是完成日常工作所需的经费安排,各部门按实际需要编制预算,项目分类由财务处依据财政厅和教育厅在报表编制和经济分类科目基础上设定。
2.约定校内预算编制时间。校内预算编制,是从每年6月份开始编制下年度预算,基本时间安排是:
(1)每年6月份,布置校内征集预算,由各二级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编制预算,组织论证。
(2)一般在9月末,财务处汇总征集预算,初步分析后,向财经工作领导小组汇报本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及下年度的征集预算情况,根据会议决定做出调整本年度预算以及预计下年度预算的控制数。
(3)到10月下旬,资产处按下年度预算控制数布置二级单位编制执行预算,组织政采预算申报。
(4)通常是11月中下旬,根据省级预算“一下”指标,经学校预算审批程序后分配校内指标,要求二级单位提交执行预算和政采预算,财务处和政采中心汇集有关资料。
(5)到12月份,财务处和政采中心下达经分管领导签批后的二级单位执行预算,初步编制下年度相关预算。
3.科学应用绩效评价的结果。绩效评价本身是一个期间预算和某项工作的总结,但它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对过去的总结,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未来,总结过去的经验为未来服务。不同类型的预算经费,评价方法和指标略有区别,既有共同的大类,比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又有各自的细分指标,这些指标在使用前可以充分讨论,但确定应用后,需要一段时间的稳定性,因为评价指标体系本身对未来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学校大型修缮项目、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实验室建设项目和大型设备购置与使用等,都应该进行绩效效益评价。
高校管理会计的应用和推广,是一个大趋势,如何将其与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将其渗透到具体工作进程中,需要一个阶段,更需要大家集体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