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责无旁贷
作为一名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担负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重任?笔者近年来从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转为传统文化课教师,边学边教,边教边学,在此谈谈一己之见。
首先,传统文化课教师要有自信心与使命感。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大,也不是盲目排他。对传统文化课教师而言,文化自信就是要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之传承与弘扬。
文化自信的进一步提升即文化信仰。文化信仰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对本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认知、认同和感受,以及努力追求实现的愿望。正确而强烈的文化信仰是凝聚民心、强化民志的思想基础,是规范民众行为、体现民族精神的思想要求。没有信仰的人生和民族是非常可怕的,成功的教育必然在文化信仰的培养上有所体现。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与影响是全方位的。在与学生长期的接触中,教师的言谈举止会影响学生,学生对教师的行为会不自觉地进行观察、模仿。教师的文化自信与使命感愈强,其表现出来的文化定力与吸引力就愈强。鲁迅就曾在童蒙时期感受到了寿镜吾先生的自信与自得,并把它写进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
其次,传统文化课教师要有解读力与学习力。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异常丰富的思想内涵与承载形式。作为重要载体的典籍文献应该成为传统文化课教师文化素养的重要来源。
教师的解读力最基本的是对文辞、文义的正确解读,更高的要求是对经典文章的古今鉴照性解读。笔者曾对学生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前,每个人都永远是学生。登临三尺讲台的教师,出于对学生、自身及文化事业的尊重,必须保持谦虚求知的态度,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力,在持久、深入的学习中积聚文化能量和教育能量。
借用十九大对当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应该是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同教师不能满足学生需要之间的矛盾。化解这一矛盾需要传统文化课教师不断提高文化解读力,提高文化学习力。
再次,传统文化课教师要有实践力与创新力。
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为了使思想复古,而是为了强健我们的文化根基并进行创新实践。
传统文化教育只有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才能鲜活灵动起来,学生才能有真切的情感体验。只停留在书面上的传统文化往往泥古不化、令人生厌。因此,传统文化课教师要有实践力与创新力。
所谓实践力,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让传统文化走出书本,走进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活动或者生活方式。如我们经常编演一些情景剧、生活剧等。所谓创新力,就是教师要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与表达。笔者认为,这里的实践与创新包括每个生命个体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的思想实践与精神更新。也就是说,主要是实现精神的饱满与超拔,而不单单是注重外在形式。
新时期,教师要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自信力,要有“一物不知,深以为耻,遭人而问,寝食难安”的学习力,要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力,三力合一,才能形成“厚德载物”的传统文化教育力,庶几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