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外的最后一碗菜
由于条件所限,这所乡村学校只有伙房,没有餐厅,也没有出售饭菜的窗口。所以,在校吃午饭的师生们都是从伙房里打了饭菜,然后回到办公室或教室里吃。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人数较多,只能分组打回饭菜,组内再分配。馒头、包子可以一人一个,米饭可以一人一碗。可是,所有的菜都要重新分配。为了让学生得到锻炼,教师们决定任命一名学生担任“分长”。这名学生是师生共同推举的“德高望重”的人。
为了方便,分饭菜的场地就设在教室门前的干净水泥地上。学生们的饭碗、菜碗都一行行地排列开来。“分长”先分饭,等学生们拿走饭碗后,再分菜。而分菜要想做到均等,就必须合理搭配开来,并考虑菜的分量等。所以,一种菜往往要分两三遍才能分好。再加上学校为改善学生伙食,有时会新增一个菜——或汤菜,或虾,或鹌鹑蛋,分菜工序变得更复杂了。最后的一道工序是,“分长”把本小组的饭盆、菜桶等及时送回伙房去,以便让工作人员统一清洗。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分长”分菜不均等或者手脚不利索,就会受到同学的责怪;如果去伙房送餐具的时间晚了,就可能受到工作人员的批评。“分长”的工作真可谓重要而辛苦。可是,事情还没完呢——
急匆匆从伙房赶回来的“分长”常常会发现,教室门前只有自己的那碗菜还孤零零地放在那儿。原因可能是班主任或值日老师忙着维持室内秩序而疏忽了,也可能是其他学生太幼稚,还未想到在这一点上要互帮互助。可是,这碗菜的主人不介意。他不仅有公平、公正的美德,有手脚麻利的优点,还有乐观的态度、豁达的心胸。“分长”敏捷地弯腰端起自己的碗,急匆匆地回到教室里,加入吃午餐的队伍中去了。可是,事情还没完呢——
新上任的李校长在巡视中及时发现了这一情况,并且替“分长”把碗端回去。后来,他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强调说:“能让学生记住你一辈子的,往往就是这样一些温暖的细节。而且,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你从某一点上为学生做出了表率,学生就会从中受到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散会以后,各位班主任、值日教师务必完善一下。”后来,分完饭菜以后,最后走回教室并且手里端着“分长”那份饭菜的那个人,往往是班主任或值日教师。他要和学生们共进午餐。“分长”回来后在自己的菜碗里发现小小的意外:多出了一块排骨或几片肉。此时,惊喜写在了他的脸上。天真无邪的他端着菜送给老师看,老师则说:“这是奖赏给最美少年的礼物。”在师生相视而笑的氛围中,这次午餐里又增添了一道精神的食粮。可是,事情还没完呢——
为那“分长”端回饭菜的身影,后来就变成了顽皮的他或小巧的她;他们欢快如鸟雀,不仅没把这当作负担,反而当成一种荣耀和享受。他们还会边走边戏谑道:“我要看看,‘分长’有没有贪污腐化行为。”从校长那儿传递给老师的,从老师那儿传递给学生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学生幼小的心灵里埋下的是友爱、互助的种子。可是,事情还没完呢——
针对老师们在饮食上的悉心呵护,这些学生找到了“制服”老师的妙招儿。于是,常有这样的小插曲发生——顽皮的男生对要求严格的老师说:“老师,我不吃午饭了!”老师会说:“不吃好哇!减肥了,肚子里就能多装些语文知识、数学知识,还有英语单词……”学生们哄堂大笑。在笑声中,师生之间的情谊更浓厚了。
大家没想到,教室外的最后一碗菜竟能演绎出这样美好的境界!只有在没有集体餐厅的乡村学校里,才能发生这真实而感人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