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要想使小学数学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课堂应出现互助互动、协同合作、师生共融的场景。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激励、相互补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表达交流能力和探索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
首先,更新教育理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些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而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探究学习、算法多样化等新理念。我在教《平面图形的拼组》一课时,先让学生运用各种平面图形进行操作、探究、发现、归纳和概括,感受并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然后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更大的图形。例如,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或用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从而学会用联系和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加强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以外,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最好坚持异质分组的原则。就是说,要使每个小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都均衡。二是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要明确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三是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因此,教师必须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先根据课前的教学进行教学,当需要合作时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表现,并且多给他们一些发言的机会。四是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教学进行全面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总结取得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进行具体指导,促使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进行反思。这样一来,就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再次,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在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让他们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教师要坚持科学的原则,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合作学习不仅会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第四,处理好教学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健康心理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让优秀生代替小组汇报交流,不能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引导小组成员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他们对小组的学习任务产生一种责任感,从而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
第五,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前者的评价要更注重小组集体,因为合作讲究的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保,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合理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