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补齐农村学校师资“短板”
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真正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必须切实提高农村学校办学质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近年来各地在加强农村学校硬件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提高乡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现有农村学校师资仍然是制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块急需补齐的“短板”。
农村学校师资因何成为“短板”?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一些长期难以解决的教育老大难问题逐渐被破解,而农村学校师资因何成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其一,下不去。从2014年开始,山东省对城乡学校按照同一标准核定教师编制,相对提高了农村学校教师编制比例,为农村学校补充教师提供了依据。但是,记者了解到,各地虽然相继建立了教师补充机制,但是年轻教师不愿到农村任教,现任教师又由于种种原因很难调剂到乡村学校,师资成为乡村小学发展的掣肘。其二,留不住。由于城乡差异依然存在,乡村教师向往条件更好的城区学校,人力资源单向流动现象突出,致使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严重下降,拉大了城乡之间、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有位农村学校校长告诉记者,目前情况下,一些农村学校实际上成了优秀教师的实习基地和培养基地,新进的教师少则两三年,多则三五年,一旦崭露头角,要么跳槽、转行,要么被条件更好的学校“挖走”。以他所在学校为例,来到这所学校任职后,他用2~3年时间着力培养了几名基础较好的教师。他们刚刚有了点名气,2017年秋季开学就被教体局抽调到城区学校。他觉得,这对学校和乡村教育损失很大,这样做有悖于城乡均衡发展的导向。作为校长,他感到非常困惑。其三,提升难。有位2017年入职的年轻教师告诉记者,像他一样的大学毕业生一招录就直接到工作岗位,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他们既缺乏经验,又缺乏“高人”指点,所以很多情况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教育管理和教学水平很难有实质性进步和提升。他所在学校的校长说,在学校里他们是新鲜血液,水平最高。有位教师告诉记者,在农村学校,教研气氛不是很浓厚,很多教师缺乏教研热情,即使开展一些所谓的教研活动,也是走走过场而已,对提高教学水平作用不大。也有教师指出,农村学校教师缺乏成长平台,优师、名师评选大多集中在条件较好的城区学校,农村学校教师很难摊上名额。
如何补齐农村学校师资“短板”?
如何尽快补齐农村学校师资“短板”,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各地也有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创造条件让更多教师“下得去”。对城乡学校统一规划,使农村学校的校舍建设、硬件设施及配套标准与城区学校齐头并进。有人称之为“筑巢引凤”。在这方面,平阴县进行了有益探索。从2010年开始,他们走集约办学之路,集中财力物力,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到现在为止,已经累计投入10多亿元,乡村小学、初中全部实现了楼房化。平阴县还创新实施了联盟办学制度,通过城区名校举办分校(分园),向农村中小学下派校长、教师和选拔乡村学校优秀干部、教师到城区学校顶岗学习,打破乡村学校教师向城区学校单向流动的怪圈,实现了城乡学校之间干部、教师双向交流的新突破 。“我们建名校分校、分园是要变更法人的。比如把李沟小学变为实验小学分校,把洪范小学变为龙山小学分校,不仅变更校名,还要改变法人主体,让名校真正有动力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把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分校去。”平阴县教体局局长李仲波说。目前,平阴县联盟办学多种方法同步推进,实验小学下设2个分校,龙山小学下设1个分校、1个分园,实验学校下设1个分校,实验幼儿园下设2个分园,在提高乡村学校办学水平的同时,城乡教师双向交流成为常态。
千方百计让乡村教师“留得下”。教师之所以在乡村学校待不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乡村环境差、困难多、生活不方便。如何改善乡村学校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之能够在乡村学校生活得舒心、工作得安心是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安居方能乐教。记者了解到,2010年,安丘市大盛镇就启动了“农村教师安居工程”,通过建设农村教师商品房、农村教师安居楼、单身教师公寓等方式,一次性解决了65名教师的住房问题,把这些教师的“根”留在了乡村。2016年,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效补齐乡村学校师资“短板”,胶州市对全市教师进行了统一调配。这样一来,越来越多家住城区的教师到村镇小学任教,这部分教师的上下班交通成了大问题。据报道,胶州市通过教师班车“镇镇通”方式,开通教师专用班车23部,设置了12条公交专用线路和50多处站点,1000多名农村学校教师因此获益。“开通教师班车是教师多年的期待。市里把好事办到了教师的心坎里,广大农村教师备受鼓舞。看到教师们能够安心施教,不再‘站在讲台想着站台’,作为一名基层学校校长,我感觉农村教育大有希望、大有作为!”胶州最偏远的农村小学里岔镇远家阿洛小学校长王德聪感慨地说。
打通乡村教师发展和提升的“通道”。在农村学校从教,缺乏提升空间,难有获得感,也是农村学校教师不愿或者不想扎根乡村的重要因素。据报道,淄博市张店区多措并举,想方设法为乡村教师打通提升通道。从2012年开始,张店区创新实施了“优培”机制,即新聘教师先在城区优质学校“优培”一至两年后再返回农村及薄弱学校任教。这样就缩短了新教师成长周期,直接为乡村学校输送优秀人才。该区从2016年暑期开始实施“将名师工作室设在农村及薄弱学校”的新方案,并为设在乡村学校的名师工作室每年划拨专项经费1万元。同时,帮助工作室成员量身定制专业提升及发展规划,创造了“带出一批骨干,影响一所学校”的模式。他们还将乡村及薄弱学校教师职称评聘与城区分开,评聘向长期在农村及薄弱学校任教的教师倾斜,严格落实农村学校特级教师岗位计划,使更多的农村学校教师有了提升和发展的空间。广大乡村教师为此欢欣鼓舞,他们觉得,在乡村学校同样有盼头、有想头、有奔头。
让政策真正落地。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很难办出高水平的农村教育。记者了解到,2015年12月1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山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从着力提升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健全完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城乡校长教师交流机制、改革完善乡村教师培养模式、大力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评聘办法、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和生活保障水平等7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这其中既有硬性规定和指标,也有许多鼓励探索创新的导向性政策。有教师表示,政策再好,地方政府不落实就是一纸空文。他们期望各级党委、政府让这些措施和要求真正落地,创造性地补齐乡村学校师资“短板”,真正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花朵鲜艳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