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学科学习
——“让学生学会学习”系列专题辅导“学习情感篇”
荣成市心理骨干教师开展“学会学习”课程资源开发专题研讨活动
升入三年级后,松松越来越不喜欢语文老师了。自己明明已经很努力、很认真地进行书写了,语文老师还是不满意,经常在同学面前批评他字写得丑、不规范,要求他重写。于是,他语文课上不认真听讲,课后作业潦草完成,应该背诵的课文也不背诵,导致成绩严重下降,原来优异的语文成绩下降至C等了。
松松是因为对语文老师的某些教学行为不满意,导致不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这种消极的学习情感导致其成绩下降,甚至出现了学习障碍。“亲其师,信其道。”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习情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成效,积极的学习情感对学生的认知有增效作用。
一、学习情感辅导的基本内涵
作为受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对教师、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习本身都会产生一定的态度体验,这种态度体验就是学习情感。
1.学习情感的特点
学习情感同其他心理活动一样,也有其活动规律。
(1)情绪与情操协同发展,相互制约。在学习活动中,适当的激情、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是重要的心理品质,情操则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就大小的先决条件。人是自己情感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通过学习活动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情操,又要保持和激发积极的情绪状态,从而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中。
(2)情感与认识相互促进、互相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回忆愉快的经历比回忆痛苦的经历要容易得多,也深刻得多。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使之产生丰富的情感。学生应学会用理智支配情感,做情感的主人,尽量避免消极情感对学习活动产生阻抑作用。
了解并利用学习情感的活动规律,对促进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是十分有利的。
2.学习情感的内容
学习情感是学生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在学习过程中伴随认识而产生的不同体验,是在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中逐步形成的。学习情感涉及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方面。
(1)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动力倾向。它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部分。对知识价值的认识(知识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效能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4个方面,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它与学习活动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学生会将其自始至终贯穿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又可激发、增强甚至巩固学习动机。
(2)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可以分为直接学习兴趣与间接学习兴趣两种。从“对学习的促进”的角度来看,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因为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并提高原有兴趣”的角度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包括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对待学习材料及作业的态度、对待教师与学校的态度等。它由认识、情感和行为意向3种心理成分构成。认识成分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或所学课程带有评价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反映了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是学习态度的基础。情感成分是指学生伴随认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对学习的喜欢或厌恶等。由于情感本身就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是学习的核心。行为意向成分是指学生对学习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学习做出某种反应——抑或是迫不及待,抑或是十分厌恶。一般来说,学习态度的上述3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
3.学习情感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1)学习情感具有调节作用。学习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正常的情感有利于智力的开发,但过高或过低的情感则不利于智力的开发,比如激情往往会使行为能力和理智分析能力下降。另外,轻松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恐惧、愤怒和痛苦等情绪则会阻碍智力的开发。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从而提高智力活动的效率,提高学习效果。
(2)学习情感具有信号交际作用。情感的信号交际作用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通过表情人们可以表达和了解彼此的思想、愿望、要求等情感体验,它是人类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之一。比如当有学生回答问题简洁精练又有独到见解时,师生情不自禁地以掌声来肯定、鼓励,有利于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
(3)学习情感具有迁移作用,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这是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情感现象。比如,入学时某班级学生的整体数学成绩在年级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但由于这个班的班主任是位数学老师,且他对学生亲切热情、耐心细致并且欣赏、尊重每名学生,因此学生都很喜欢他,进而对他教的数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个班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很快。“亲其师,信其道”恰如其分地说明了情感迁移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4)学习情感具有感染作用,是指个体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加影响的功能。教学中师生的交往对学生来说是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通过教师情感的感染来增进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就成为发展学生情感的重要因素。教学内容是否为学生所接受,除了取决于教学内容本身外,与教师的情感状态也是分不开的。
二、小学生学习情感辅导建议
1.小学生学习情感的发展点及辅导建议
(1)辅导学生提高学习自控力。小学低年级学生存在容易冲动、可控性比较差等情感特点,课堂上发生的很多小事情、小声音都会引发他们的情绪波动,使得注意力转移而忘记当下的学习任务。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调控情感的能力逐渐提高,能主动用课堂规范要求自己,并将主要精力投入学习中。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情感更好地向可控性方向发展,教师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发展学习的自控力。一是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并由积极情感影响推动自控力的发展;二是通过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进而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情感。教学中不论学生学什么、做什么,都要创造条件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感。
(2)辅导学生发展学习的主动性。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大多数学习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督导下进行,若离开了教师的督促和提醒,很容易出现上课走神、因贪玩而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现象。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多是为了得到教师、父母的表扬、奖励,很少有学生能认识到学习是为了自己。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情感;还可以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主动学习策略与方法,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体验主动学习带来的成功感,进而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积极情感,从而使其爱上学习。
(3)辅导学生形成学习的稳定性。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学习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易受具体事物、具体情境支配,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小学生学习情感的稳定性不断发展,能较长时间影响和保持当下的学习行为。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引导激励学生做一个内心强大、充满正能量的人,巩固、发展内在学习动机,进而激发其上进心、自信心。
(4)辅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形成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朋友关系,这些关系的良性互动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情感,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创造性、独立性、合作意识的发挥。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充分体现学习的人际资源对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性。
2.小学生学习情感的问题点及辅导建议
(1)出现“厌学”情绪。厌学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现象,是学生消极对待学习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模式,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对学习具有消极情绪。这种消极厌倦情绪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到一定程度还可能出现旷课、逃学、拒绝上学等现象。教师应冷静分析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是家长、教师的高要求、高期待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差异失衡,还是学生自身因贪玩、自控力差等原因造成的。只有理清学生厌学的真正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找到应对的方法与策略,重新点燃其学习兴趣的火花,变“厌学”为“乐学”。
(2)学习自信心不足。自信心是一个人获取成功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采取自觉行动的心理动力源泉,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品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关键期,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使他们不断体验目标实现所带来的成就感,尽量降低因学业失败而造成的自信心缺失。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引导学生理性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树立学习自信心。
(3)出现“考试焦虑”情绪。小学中高年级后,每次考试前都有家长反映孩子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容易生病,存在一定的“考试焦虑”情绪。尽管一些研究发现,一定程度的焦虑有助于学习,但过强、持久的焦虑会阻碍学生真实水平的发挥,如不能及时、有效地予以疏导,会直接影响其学习信心,最终导致学习困难。常见表现有:不敢面对学习上的各种竞争、对课堂提问或考试产生恐惧心理等。教师应通过系列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帮助学生了解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情绪调控的方法,有效缓解紧张的焦虑情绪,使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意义与价值,理性对待考试及分数;同时教给学生一些考试技巧,提高其应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