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支持幼儿自主发展 精彩的“现场直播” 让学生参与教育研讨会 基于倾听和串联的课堂对话  昌乐:让每名学生都绽放芳华

第4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4
【课堂教学】

基于倾听和串联的课堂对话

□ 广饶县同和小学 王磊磊

对话教学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习得、记忆、巩固转向探究、思考和表达,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传授、讲解和评价转向触发、交流与分享。如何实现这样的转变,促进学生发展?我们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努力:文本解读、倾听、串联。

一、教师课前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是实现有效课堂对话的前提。学生能不能通过阅读文本,与同学交流从而理解文本、收获知识、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课堂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深入、是否正确,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否深入,关键在于教师的点拨。因此,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细致解读,才能有序组织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对话。

二、倾听是课堂对话顺利开展的核心。显然,倾听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教师倾听要从以下3个方面思考学生的发言:学生的发言受文本中哪些内容的启发?学生的发言与其他学生的发言有什么联系?学生的发言同他之前的发言有什么联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言受到了文本中哪些内容的影响。学生倾听主要关注同学的发言注重了文本中哪些内容?他的认识与我的认识有什么不同?我是否赞同他的发言?只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倾听、相互交流,对话教学才能有利于学生发展。

倾听时,教师首先要尊重每名学生的发言,接受并辩证地理解每名学生的发言。任何一名举手发言的学生之前都会与文本进行对话,是付出了努力的。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观点给予明确的指向性评价,引导学生尊重其他同学的发言。每名参与对话的学生都要尊重同学,辩证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对话才能够顺利进行。

三、串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文本内容与原有知识串联起来,将同学、教师的发言与自身认识串联起来,将不同同学的发言串联起来,将课堂知识与社会经验串联起来……串联的过程就是学生深度思考的过程,是知识、经验迁移的过程。教师对学生串联习惯的培养主要通过巧妙的追问来实现。当学生就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时,教师不要急于询问“还有别的意见吗”,而要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这样的追问会引导学生进行串联,久而久之,学生的串联习惯就会形成。

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们可以就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并在相互交流、相互倾听中了解自己的认识是否合理。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处于一个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

实施对话教学的策略:

一、保护每名学生的自尊心,创设和谐的对话环境。回顾我们以前的课堂,教师更多的是关注优秀学生,喜欢站在优秀学生身边,期待得到精彩答案。大多数教师认为,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个字也不写,或者写出的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差千里,似乎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们不举手发言已经成为习惯。有的教师还给他们贴上了“不认真思考”、“不动脑”的标签。实施对话教学,教师要完全摒弃这种思想。

二、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倾听兴趣。倾听是一切课堂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以前,教学中教师更关注学生是否倾听教师发言,忽略了引导学生倾听同学发言;更关注学生听了没有,忽略了学生是否听进去了。我们实施对话教学之初,学生的倾听习惯影响了课堂对话教学效果。我认为,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带头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发言,不打断学生的发言,积极应对学生的发言并给予准确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表情、语速,对那些目光呆滞的学生要及时提醒,对那些表情严肃、边听边思考的学生要给予发表看法的机会,从而增加其倾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例如,教师提出课堂学习要求前,要确保每名学生都做好了倾听的准备才能进行下面的环节。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将倾听列入评价标准中,督促学生互相倾听。如果同学发言时有的学生走神了,教师要打断发言者发言,请走神的学生做好倾听的准备后再请发言者重述。同时,在课堂上采用手势暗示、目光暗示、语调暗示、接触暗示等方式来提醒学生认真倾听。在学生倾听习惯培养方面,教师要注重评价激励,如用“你听得很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你听出了他发言中的瑕疵,帮他修改后就更完美了”等语言来评价。通过这些方式来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