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本 重在立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兴国必先强师”,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作为一名高等学校教师,我认真学习领悟中央文件精神,深刻地感受到,师德是教师为师之根本,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自身必须先立德,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党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师德之基,必有其魂;欲立师德,必立师魂
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大的师生座谈时指出:“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笔者认真学习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备感温暖与清明。
大学是社会文明的旗帜,为国家负责,为社会尽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守责,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高校教师,其师德之魂就是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自己的追求。其基本要求如下:一是要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不断加强思想修养,努力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二是要大力弘扬理想主义精神,着力培养家国情怀,坚持把人类的道德良心、价值追求同国家的需要、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崇真、向善、求真、务实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真理、崇尚科学,把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自觉担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
师德之要,必有其仁;欲立师德,必立仁心
所谓仁心就是仁爱之心,是师德的核心。“仁”是儒家文化中最高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境界。“仁者”就是能为别人着想,充满着慈爱、善良、包容之心,有情有义的人。所以儒家讲“仁者爱人”,“爱”是仁的内核,“仁”是爱的外衣。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教师如果把热爱事业同热爱学生相结合,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列宁则更深刻地指出:“没有人的情感,从来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爱是一种博大的情怀,爱是一种崇高的境界,爱是一种最纯洁、最真切、最伟大的心灵呼唤和灵魂坚守。一名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爱的使者,着力强化培育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把对祖国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融入对学生的博爱之中,时时处处播撒爱的种子,挥洒爱的春雨,耕耘爱的沃土,收获爱的希望。要做到从善如流,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教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名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名学生都健康成长,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师德之彰,必有其守;欲立师德,必立定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著名教育家、古文献专家、书法家启功先生集毕生对师范教育的深切感悟,发出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警世名言,并亲笔题写,作为北京师大的校训,明镜高悬。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优良人格尚处在确立和形成时期。高校教师就是他们未来人生发展、立世处事的导师,是他们心目中的一面镜子,是他们学习的榜样、效法的楷模。其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之功,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之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实非他人可比。常言道:“打铁尚需自身硬。”因此,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在立师魂、立仁心的基础上,还必须着力强化自身的德行定守,修身、正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刻在心坎上,作为自身师德建设的航向标和座右铭;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准绳,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身先士卒,践行“敬业奉献、淡泊名利、厚德载物、享受孤独、身正为范”的价值理念;做到孔子所说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使自己的人格力量成为学生心灵中的阳光,进而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楷模,并担当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使命。
(作者系齐鲁理工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