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国学经典润泽学生心灵
从去年秋季学期开始,所有地区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迎来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本次教材最引人关注的变化就是文言古诗文等传统文化的比例大幅增加,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小学一年级课本首次加入了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有古诗文132篇,与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达80%左右。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总篇数也相应提升,占了全部课文的51.7%。如此繁重的古诗文教学任务,对教师提出了更多要求,促使教师注重内功修炼,做到“博古”;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通今”。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阅读,即使是最粗浅的,也会以某种形式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经典,它带着以前解释的特殊氛围走向我们,背后拖着人们经过的文化时代留下的足迹。”古诗文作为经典,就应反复诵读;只有吟诵得多了,才能体会古诗文中音、形、意之美,引发鉴赏者的想象、联想、体验和感受。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让其简单地反复吟诵会引起厌烦心理。这就要求我们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今教学理论的活水,给学生设计安排一些新奇点,采用各种形式进行阅读,让其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同样,在诵读基础上的背诵就更加重要。于永正老师在《假如让我再教一届小学》一文中,告诉我们:不要讲太多,要带着学生多读书、多背书、背好书。朱自清也说过:与其读百部诗集,不如背诵一部诗集;只有背诵下来,才是自己的。现代教育理论证明,在13岁以前,人的大脑基本上发育完成了。小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段,但理解力不强;在小学阶段记住的知识往往能伴随终生。我们没必要、也没能力让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统一起来,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年龄段特长,让其在记忆力强的时候多去记住一些经典;等学生的知识积累、人生阅历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就会触景生情、恍然大悟。从这个角度说,古诗文的学习要靠一定的童子功,要多背诵。
浅显易懂的古诗文要求学生理解大意,比如“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等。一些寓意深刻并寄托了作者心声的诗文,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其表面意思并适当体会内涵,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对《诗经》《论语》等作品中难以理解的篇目,则要求学生能熟读成诵,慢慢体会。
在日常教学中,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对要学习的古诗文进行初读。当然,在这一环节,学生并不一定完全理解。然后,我便抓住时机进行范读、领读,并且与学生一起对古诗文进行赏析,让学生在诵读的同时理解和感悟。当学生对整篇诗文有一个大概认识后,我让他们展开想象,畅谈对诗文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我适时进行点拨。然后,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反复诵读,达到熟练背诵。这样做,对学生记忆经典大有裨益,可以使古诗文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学习古诗文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还要向课外延伸。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精选了一些十分经典的古诗词,而且教授讲解得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教师还可以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与孩子一同收集、积累,一同学习、感悟,开展家庭古诗文大赛。学生积累了很多古诗文后,教师应该给他们提供充分展示才华的平台。比如,开展古诗文记忆力比赛、分类比赛、吟唱比赛、应用比赛等,让学生们分工合作,收集、整理古诗文。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艺术殿堂中的瑰宝。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真正热爱古诗文,走进古诗文,感受其独特魅力,进而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诸城市大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