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摩课例之趣 品味语文之美
随着课改的持续深入,新思想、新理念、新模式层出不穷,对语文教学形成强大的创新推动力。语文作为基础性语言学科,其应用性和实践性凸显。教师唯有从教学案例入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精准地把握语文教学的关键点。
首先,教师要以生为本,引领课堂节奏。如《黄河化险》一课,篇幅长、内容多,入手较难。在设计教案时,我没有设计和出示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从题目看,本节课应解决哪些问题?”由此导入新课。从教学反馈看,学生通过思考抓住了本课的三个重点问题:什么险?谁来化险?怎么化险?接着,教师根据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从而培养了其概括和归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三个问题是学生自主提出的,因此,他们在解题过程中体现出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及解决问题的责任心,成为课堂的主人。
可见,“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句话是一体两面的。只有落脚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点,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体味语文的乐趣。而这一理念的实现,有时通过一个巧妙的教学设计即可实现。
其次,以爱相通,彰显课堂情趣。例如,在学习《最后一片叶子》一课的过程中,当讨论谁是主角时,学生们发生了争执。有的说主角是乔安西,因为她战胜了病魔;有的说主角是休易,因为她悉心照顾朋友,不离不弃;还有的学生认为主角是贝尔曼,因为他付出了生命。我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放手让学生讨论。当他们互不相让时,我问道:“最感动你的人是谁?”这时,学生们安静了,大都认为主角是贝尔曼。但有一个学生大胆质疑:“不是!因为描写贝尔曼的语段很少。”我顺势引导:“描写主角的笔墨必须是最多的吗?”就这样,问题得到了解决。接着,我引导学生学习欧•亨利作品的艺术特色。
这一实例说明,人的本质需求是被尊重、理解和爱。在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就是最好的爱。因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唯有以爱相通,彼此尊重理解,珍惜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和情趣。
再次,语文教学要做到以简驭繁,追求返璞归真。在教《养母》一课时,为了渲染母亲的伟大形象,我在课件中插入一些与母亲有关的图片、音乐和视频。学生看得很动情,我讲得也很用心。但是,一位评课教师提出质疑:“设计的内容需要如此复杂吗?这样做是否影响文本的内涵解读?”经过讨论,大家形成共识: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应适度,不能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美术课;而应立足语文本位,在文本阅读、理解、思考中教出语文味。于是,我调整思路,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文本,体会字里行间的细腻情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感恩及愧疚之情。这堂课不仅感动了学生,也感动了我自己。
这个案例说明,语文教学的革新绝不是形式上的求新求变、哗众取宠。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要遵循语言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减少无益的环节,引导学生在文本对话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作者单位:滕州市张汪镇张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