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三味文摘 北岳恒山悬空寺 把握新思想的重大意义和历史贡献 童书出版急需唤醒“原创自信” 语言文字中的两难问题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通” 中国人喝热水的历史 温水能煮死青蛙吗

第5版:三味文摘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三味文摘
05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通”

□ 刘道玉

读书贵在于精,包括精选、精读和精思,这是每一个名家读书的共同的心得。可是,在“好大狂”的思潮影响下,现在图书的版本越来越大,字数也越来越多。无论是学术著作还是小说,动辄数十万言,有的甚至百万字以上。最富有创造性的著作都是少而精的。例如,民国时期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校注人间词话》,只不过4万字。曹聚仁的《中国近百年史话》,叙述百年历史仅有5.5万字。

显然,要想读小而精的书,必须改变我国当前学术界追求多而杂的著述风气,只有著作者提供精品的著作,读者才能读到精品的图书。我国当前学术状况是,许多学者著书而不立说,时兴主编或合作编书,这是快捷出成果的诀窍。试问:古今中外的传世经典著作,有哪一本是合作编写出来的?一本极有创意的著作,其核心观点及其论证,充其量几千至多几万字足矣。

其次,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读懂,而最高境界是读“通”。古人说,学必悟,悟而生慧,因此悟性之有无是区别读书优劣的主要标志。悟性是能够学会的,却不可以教授。一般来说,悟性的获得需在娴静的冷环境中,通过自己反复揣摩,不断内省、反思、渐悟、顿悟,从而获取智慧。读书人只有获得悟性,才能达到“通”的境界,方算得上是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

(摘自2017年12月27日《广州日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