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中的两难问题
关于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是两难问题。“推广普通话”是一项写入法律的国策,而且普通话形成和发展也是社会自然选择的结果,更不用说推广普通话对于促进人员交流、推动经济发展、发展文化教育都有好处。因为汉语有统一的文字,这也就使说汉语的人在心理上都很自然地认同所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在这样的基础上,鼓励人们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也珍爱自己的方言,这应该可以并行不悖。
例如,要不要学习汉字的繁体字,也颇有争议。在中国大陆要不要继续实行简化字,这几乎不用讨论,因为这是有法律依据的,也是不可逆转的改革成果。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大陆民众“写简”之外也“识点繁”,台港澳地区的民众“用繁”之外也“识点简”,应该都是有益而无害的。
又如,要不要使用外文字母词,更是引起广泛热议。政府部门曾要求禁用英文缩写词,中央电视台将“NBA”改称“美职篮”,“GDP”改称“国内生产总值”。但也有学者支持适当使用字母词,例证是字母词进入汉语由来已久,最早1903年《新尔雅》收录“X光”,1965年《辞海》收49个字母字词。而且像“A型血、H股、DNA、PM2.5、H5N7病毒”等,不用外文字母词还确实不行。由于字母词很多人愿意用和喜欢说,在一些正式文件和新闻报道中也难以完全避免,就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事,而需要综合考虑文字的规范要求和社会的使用情况。一方面要进行必要宣传或采取措施加以控制,至少正式媒体上应尽量不用;另一方面对非用不可的外文字词也要减少到最低限度,并逐步选择恰当的汉语字词来取代。
还有就是“詈语的非詈化”现象。现在不少人把一些脏字眼挂在嘴边,如自称“屌丝”,标榜“逼格”,再如“碉堡了”之类,居然都说者大言不惭,听者也无动于衷。最近政府部门规定在媒体和公众场合应禁用这些词语。我们认为,或许更需要从社会方言的角度研究一下为什么会“脏字变不脏”。如果能“揭露”这些污言秽语的本来面目,那么不管怎么“非詈化”,这些脏字脏词是不应该有也不会有容身之地的,毕竟谁也不愿意“出口成‘脏’”。
(摘自2018年1月28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