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据统计,我国目前就业人口为7.76亿。其中,技术工人有1.65亿,约占21%;高技能人才有4700万,仅占6%。2015年,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要实现制造业强国的目标,必须有更多的本领高强的技术工人支撑,有更多的大国工匠出现。而大国工匠的出现需要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创新、崇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中职学校担负着培养产业工人和高技能劳动者的崇高使命,在中职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便成了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伟大使命。
一、立足时代需要,提升学生的职业使命感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发达国家为了寻找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出路,开始重新重视制造业:欧盟整体上开始加大制造业“工业4.0”科技创新扶持力度,美国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政府在2013年4月推出了《德国工业4.0战略》,我国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可见,进入新世纪以后,“产业兴国,实业兴邦”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共识。各国采取各种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利率政策、人才政策,重振制造业,夯实国家的工业基础,以期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奖励等日渐优厚,从而提升了技术工人的职业幸福感和职业认同感。我们的中职教育应顺应时代的潮流,通过宣传教育,让更多的学生自愿投身于国家的制造业并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二、立足理论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学校当前存在着明显的认识误区:重学历轻能力,重技能轻知识,重实操轻素养。殊不知,任何一项精细的技术工作都是建立在完整的学科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基础上的。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技术这座大厦的基础,只有在熟练、系统的理论知识引领下,才能谈得上精益求精和开拓创新。另外,在技术层面的背后更有着对一个产业和一项技术的责任担当和价值追求。一个缺乏工匠精神的人很难有技术上的突破,一个不崇尚工匠精神的民族很难有产业上的领先。所以,职业教育要不断优化课程资源,优化专业设置,优化师资结构,用更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引领学生;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爱岗敬业成为学生的职业追求,让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工匠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立足技能比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2018年1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完善技术工人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措施,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增强技术工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激发技术工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意见》还指出,做好五一国际劳动节、世界青年技能日、职业教育活动周、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等集中宣传工作,继续办好“技能中国行”“中国大能手”等品牌活动和“大国工匠”系列专题宣传,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使技术工人获得更多职业荣誉感,不断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
近几年,全国许多地方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技能大比武的热潮,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职业学校应利用学校的优质学科资源、优质教师队伍、优质学生资源和优质团队开发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技能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得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从而把“工匠精神”内化成自己的自觉追求。
总之,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技术工人,新的技术工人需要伟大的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不断地解放思想、创新理念、优化方法,通过自己的特色教育教学活动,让“工匠精神”深入学生的心中,为“中国制造2025”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