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读书 思考 成长 玫瑰香 爱未央 教师书架 经典引领我前行 至乐莫过读书之自由 蹭 书

第8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8
【开卷有益】

读书 思考 成长

□ 吕秀丽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我教书已经整整60年了,最深的体会就是,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伏尔泰说:“读书使人眼明心亮。”教师需要用一双澄澈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去发现学生的点点滴滴,怎可错过读书这条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康庄大道?

3年前,初为人师,心中都是美好的憧憬,我以为魏书生与学生“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会发生在我身上,我以为王小妮与学生间的坦诚交流会发生在我身上,我以为雷夫引导学生创造的56号教室的奇迹会发生在我身上,我以为……可是,一切都真的只是“我以为 ”而已。其间,学生带给过我感动与快乐,但是每次持续时间不超过3秒,紧接着必定会有失望与无助。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深情的老师在对着一帮无情的学生呐喊,最终只有老师千疮百孔,学生却毫发无损,也因此更懂得了鲁迅先生“荷戟独彷徨”的孤独。这样的自己自然不会快乐,这样的课堂又怎会给学生带来快乐?

“穷则变”,深感无力的我只有向老教师求助。老教师不但“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这个“渔”便是书。原来,所有的学生都会调皮;原来,名师也会为“熊孩子”而苦恼,我暂且用“精神胜利法”为自己疗伤。当然,名师与“熊孩子”的和解之道才是真正能够疗伤的法宝。

读书让我放下焦虑,大胆去爱

王小妮说:“我是准备当一个好老师的,但是,不能要求他们80个人中的每个人都准备当一名好学生。我们本来就不在一个对等的角度,付出不一定非要等同于收获。”有人说“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这并不是教人消极,而是要学会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付出的同时,自己心安了,获得了幸福感,就是回报。评判一个教师,最直接的标准便是坐在讲台下的学生,他们是最敏感的,也是最有发言权的。那些未成年的学生,毫无保留地把生命中最单纯美好的一段岁月交到我手上,我唯有放下焦虑,全力以赴,“如果它完全是徒劳,也要让这徒劳发生”。

一年,两年,三年,“留在我手里的只是一张快被翻破了的学生名单,密密麻麻的人名后面是4个月来随手标记的各种符号。别人看那就是一片名字,而哪个姓名背后不躲藏着能随时跳出来的活生生的面孔和表情”,读到这段文字时我真想跟王小妮击掌而笑。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故事,没经历过的人不会懂。

读书让我放下惯性,大胆去教

读书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曾经的我,只求能顺顺利利、平平稳稳地教完一堂课,内心深处却很羡慕老教师的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我更清楚,真正震撼学生内心的可能是课堂上那些“无用”的东西,而不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音形义。因为,我至今仍能记住的是那个上课总爱推销各种“无用”书的老师,是那个将《论语》加入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的老师,是那个鼓励学生多去图书馆的老师。

高考这根指挥棒在我面前挥舞,我不敢违逆它,不敢越雷池半步。我期望学生时刻都能在我的引导下前行,甚至是亦步亦趋。可是,名师的课堂从来不会只设定一条路,好课需要有生成性,这出彩的生成性才是最考验功力的,一定要有强大的阅读与思考做后盾。郭初阳在《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一书中指出,应打破惯性,打破传统,追求有趣、有料、有种的语文课堂。他对《祭十二郎文》《陈情表》等文章的无情批判,给了我另一个思考角度。其实仔细想来,学生真的完全接受了自己的预设吗?没有。在讲《陈情表》时,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可是学生对此并没有切身体会,也许这与学生的阅历有关,为什么不趁势把另一种观点介绍给学生呢?引导学生批判性地看待文本又有何不可?郭初阳在书的后记中说“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死亡诗社》中的基廷老师鼓励学生“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如果教师自身都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又如何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周春梅说:“看见学生的眼睛如星星一样明亮起来,我们就会感觉自己的生命也被点燃了,从中获得的成就感与幸福,难以言喻。”教育是一种点燃,教室应当是辽阔的,“急于给学生一片天空,实际上还是给了他们一只鸟笼。有的鸟笼一眼就能看见,有的则装饰得很美,掩映在绿树丛中,不易发现。更可怕的是,明明给了学生鸟笼,还坚定地相信那就是天空,将自己和学生一并囚禁在鸟笼中,自得地歌唱”。特级教师吴非也说没有必要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要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课外”,“没有问题”是严重的问题。这些都在暗示我要大胆一点。

教师的目光需要看得稍微远一点,教学中需要做点“无用功”。随着高考政策的改革,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语文阅读量的增大、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兴起,不都是在指挥我们要多读书,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吗?读书可以让我们摆脱惯性,多一个角度,也许就会多一个答案。

读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海明威说:“优于他人算不上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我相信,在读书中,与大师对话、与智者交流,定会获得真正的高贵。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