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如何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将德育融入学科课程与教学 在做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课程与教学 课程统整下的德育一体化探索 让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下学会做人做事

第3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3
【记 者观察】

如何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 本报通讯员 廉晓 记者 廉德忠

近年来,我省各地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开创了德育工作新局面,探索出了许多好路子,取得了丰硕成果。有的致力于解决形式和内容“走不进学生心中”的问题,将德育内容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有的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将德育目标融入学科教学之中,让教学过程成为德育目标实现过程,等等。这些做法和探索有效地提升了德育工作实施水平,促进了学生道德行为能力的提升。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当前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有的学校德育课程专注于知识和理念的传授和阐释,有的学校学科德育课程很难落地,有的学校把传统文化课程上成了读经诵典。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认识不到位,德育工作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些学校对德育工作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或口头上,存在“德育目标碎片化”现象。有些学校存在“德育课程专门化”倾向,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课程几乎成为学校德育的全部。在对教师教育教学的考核方面,如何把握和观照全科育人?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怎样记述学校“育德”成效?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如何把德育工作目标落到实处?一是要有担当的情怀。教育工作者在站位和境界上要有担当的情怀,充满感情学习,扛着使命思考,领着责任践行。二是培训要到位。“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当前,不少学校和教师对学校德育的目标任务、实施方略认识和了解并不充分。加大培训力度,让所有教师都能了解德育任务目标、方法和策略,是摆在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面前的重要任务。三是形式和内容要喜闻乐见。记者了解到,不少学生对学校德育不满意。30%以上的学生认为德育活动内容呆板重复,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德育课程脱离生活和实际,乏味无趣。有专家指出,有的学校或照搬文件,显得晦涩生硬;或依葫芦画瓢,缺乏创造活力;或破碎残缺,不能整体建构。记者注意到,某学校有一位班主任从发现和解决问题入手,注意观察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与学生一起制定了班级公约、学习指南、行为指南以及各项班级规章和制度,学生乐于接受。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德育专家刘世宝建议,在学校内部,既要发挥好德育课程的主导作用,更要推进“学科德育”跟进,构建“全科育人”的德育体系。他认为,各个学段的不同学校间要注重交流和衔接,切实解决各自为战、费时耗力等问题,小学、初中和高中相互贯通、前后一体,才能提升德育实效。平阴县教体局副局长闫允德指出,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要统筹好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两个“内与外”的融合,形成整体合力。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