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我与同事讨论了“不同学科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有什么不同的特征”这个问题,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师做班主任,更善于做思想教育工作,班级学生往往更感性;数学教师做班主任,班级学生更加偏理性。当然,这个结论不是绝对的,但反映出一个问题:不同学科有不同特点,育人形式也不尽相同。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语文教师,我曾经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育人目标进行过实践和反思。例如:在学习《一面五星红旗》后,学生更加热爱五星红旗;学完《和时间赛跑》一文后,学生懂得珍惜时间了。教师们通过情感激发、情境创设、课外拓展、群文阅读等教学方式达到了德育目标。
如何实现学科目标和德育目标的融合?如何让养成教育与学科教学融通?
4年前,学校开始进行UDP课程的实验研究。一路走下来,我们体会到,这样的课程改革为德育与学科教学一体化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只有从生活实践中学习知识,才能发展个人的品格,形成个人的素养。所以,学校实行主题化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整体性、综合化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做事中形成技能,在做事中培养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做人。
例如,一年级学生对学校还有些陌生,学校首先帮助学生了解校园、热爱校园,对自己的新学校产生归属感。人教版语文教材开篇即是《入学教育》,配图是学生们走进新华路小学,跟老师和新同学打招呼;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内容是“数一数”,配图是校园里的滑梯、木马、秋千等学生们喜欢的娱乐设施。教师们的做法是,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利用各种方式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们认识校园、热爱校园。带领一群刚刚进入校园,对学校还有些陌生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逛校园”活动,引导他们观察思考一系列与学习主题相关的问题。学生离开教室,在观察、发现、动手中与校园零距离接触。他们的收获着实让老师始料不及:在数一数学校的教室与楼房有多少的过程中,认识了数字1—20;在观察中认识物体的形状、分类;通过测量、绘画了解了国旗的知识;画校园、教室的样子,创作出想象画……学生们获得了远远超出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各种学科知识,而且在情感、技能方面有了很大提升,在快乐玩耍中爱上了校园,在实践中接受了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为实现学科目标和德育目标,教师在备课中进行了精心设计,有意识地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交流和自我管理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为了让每一名学生感受到父母的不易,我们开展了“保护‘蛋宝宝’”活动。学生们将自己的“蛋宝宝”放置在鸡蛋槽中,无论上课、回家还是玩耍、活动,24小时都要带着自己的“蛋宝宝”。结果发现,班里真正能够保存下来的“蛋宝宝”不足一半。有一个平常很调皮的孩子,他的“蛋宝宝”在上午10点左右就“受伤”了(破了一条缝,但还没有流出蛋液)。整整一天,他给“蛋宝宝”包扎伤口,最终完成了保护“蛋宝宝”的任务。学生们在分享活动收获时纷纷表示:“太累了,我总是怕‘蛋宝宝’摔破了。” “我才看了一天‘蛋宝宝’就感觉很累,我的爸爸妈妈是怎么把我养大的啊!” “我以后不乱跑、不捣乱、不让爸爸妈妈担心了。”
这样的课程与教学,使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将育人、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们学会做事、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