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家庭教育的五个误区
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重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目前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五个误区。具体如下。
一、宠爱过度
家长溺爱孩子,不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而且会使孩子从小养成种种不良习惯,甚至毁掉孩子的一生。家长只有坚持“爱中有教,教中有爱”的原则,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如今的小学生大都是家里的独生子或独生女,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同时,很多家长把孩子当作“小皇帝”或“小公主”,对孩子百依百顺,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有的家长无原则地支持和保护孩子的错误言行。当孩子犯了错误后,家长不从孩子的自身查找原因,反而竭力为孩子开脱,处处袒护孩子。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例如,一名男生恃强凌弱,欺负了一名性格内向的女生。女生哭着到老师的办公室里告状,老师调查清楚后对男生进行了严厉批评。男生的妈妈听说后,不问青红皂白,坚持认为自己的孩子吃亏了,就气势汹汹地闯进学校,找老师算账。
家长这样“爱”孩子,能培养孩子优良的思想品质吗?这种“爱”会给孩子的纯洁心灵蒙上一层灰尘。笔者认为,家长对孩子要爱得适当、爱得合理。
二、常用物质奖励
奖励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父母奖励孩子并不是坏事,但是必须明白,奖励一定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发给孩子合适的奖品。例如:当孩子做了一件好事后,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也可以给孩子一个甜蜜的微笑,还可以给孩子讲一个动人的故事,唱一首优美的儿歌。这样做同样产生良好的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步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主张“以钱代教”“以物代爱”,动不动就给孩子买贵重的玩具,或者给孩子一笔钱,让孩子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物质奖励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能使孩子产生高度的积极性,但是它产生的效力是短暂的。如果孩子每干一件好事,家长都给予物质奖励,那么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对物质奖励产生依赖,甚至觉得精神奖励没有意义。从长远来看,物质奖励对孩子会产生不良影响。有关调查研究结果证明,经常接受物质奖励的少年儿童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因此,家长应少用物质奖励,多用精神奖励,促使孩子不断取得进步,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三、对孩子期望过高
现在,为人父母者大都有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之心。但是,有些家长没有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接触前沿的教育理念,曲解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含义,以致陷入家教误区而不能自拔。例如:去年秋季,一年级新生入学时,笔者发现,个别孩子年龄小,不到上学年龄,可是其家长强烈要求孩子上小学。我询问原因,家长说上小学比上幼儿园大班学的知识多。我告诉这位家长:“不同年龄的孩子,智力水平不一样,语言表达能力不一样。不到6周岁的孩子上了一年级以后,很可能学习有压力;时间长了,他就会厌学,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还有些家长期望孩子长大后拥有较高的学问和超强的技能,而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用较高的标准要求孩子,过早地进行智力开发,让孩子从小就上各类辅导班,以致剥夺了孩子幸福、快乐成长的权利。儿童的特点是爱说、爱动、爱玩,家长应考虑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孩子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千万不能“牛不喝水强按头”。否则,会迟滞孩子的成长步伐。
四、“隔代教育”重知识灌输,轻兴趣培养
在现代的家庭里,孩子的父母大都是“上班族”,他们教育孩子的时间非常有限,只好把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看管。这些老人主要是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他们年迈体衰,大多没受过高等教育,不懂科学家教,教育方式方法陈旧。例如,有一个孩子的祖父认为小孩子记得东西多了就能超过别人,于是整天让孙子背诵古典诗词、乘法口诀之类的东西,却忽略了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习,愿意学习,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要像教师那样,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要采取科学的家教方式,强化孩子的优势和特长。
五、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
一部分家长认为:“既然我把孩子送进学校了,那么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我什么事都不用管。”因此,当孩子出现问题以后,他们总是埋怨老师、抨击学校,而不愿承担任何责任。这说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了。
笔者认为,家长与教师一定要加强交流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当孩子在学校里出现问题时,双方要冷静地坐下来,共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家校双方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从而不辱使命,把孩子培养成人。
综合以上几点可知,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研究、探索。如果家庭教育搞不好,孩子就可能出现大问题,家长将来可能追悔莫及。笔者希望家长转变落后的教育理念,学习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素质,尽快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作者单位:济南市章丘区官庄街道田家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