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察入手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新修改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习作”是这样描述的:“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而在现实生活中,小学阶段 “谈文色变”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很多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提起作文就头痛,认为写作是一件苦差事。学生在习作时常会碰到无话可写、无材可选的情况。他们的习作往往是内容空洞、流水账式的记录,甚至编造一些假话。如何突破学生对习作的畏惧心理,落实《课标》的要求?我认为,首先从观察入手,引导学生用心体味、观察生活,使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视野,让多彩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再引导他们把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用文字表达出来,使学生以十分自然的心理状态进入习作天地,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能力。
一、培养观察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价无疑是很难的。对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才生动。因此,作文教学首先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动物,可以在学《翠鸟》这篇文章时,让学生仔细看关于翠鸟的资料和图片,使学生对翠鸟的样子、生活习性等有更深的认识。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学习作者描写动物的方式方法。再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让他们说一说应该从哪些方面观察。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动物的样子、动作、生活习性等特点,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素材,写起作文来就不会觉得难了。在此过程中可以消除写作在学生思想上的神秘感,使其克服畏惧心理。
二、养成观察习惯,助力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时刻做有心人,留心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例如,在描写春天的景物习作时,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校园的景物。虽然学生天天在学校学习活动,但平时不留心观察,很难具体说出春天校园里的景物特点,习作时他们就会觉得无从下手。于是,我带领学生到校园里仔细观察那些平常被学生忽略了的景物,启发、引导学生将眼中看到的、心里想到的,有顺序地说出来、写下来。通过实际观察花草树木的形态、颜色,让学生对校园景物有了真实形象的感知。习作时,学生们有景可写了,写下的许多文章就会生动感人。
三、开展多彩活动,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
平时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真观察,亲身体验,再去习作,会有效激发学生的习作情感,使其克服对习作的畏惧心理。比如,在指导“到商店或市场买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这个内容时,让学生先到商店或市场买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回校后,让学生把到商店或市场买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过程讲给大家听;再结合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指派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上讲台表演,其他同学仔细观察这两位同学是怎样购物讲价的。然后通过分组表演,让同学们都有机会当顾客和售货员。通过这样的活动训练,学生有了真实的体验感受,把活动过程和感受有条理地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习作。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兴致勃勃,情感兴趣倍增,学习习作水到渠成,作文内容就具体生动多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会其观察方法,养成观察习惯,积极体验,切身感受,学生在写作时才能有话可写。在不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过程中,学生会慢慢克服对习作的畏惧心理,增强信心和乐趣,然后逐渐喜欢上写作,写作能力就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