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方法初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设置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其培育与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了一些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明显效果。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
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些朗朗上口的文字,把学生们带进了瑰丽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宫殿。为了让这些初学的小学生喜欢传统文化,从中汲取丰富的素养,我组织了全班同学参与的“朗读者”活动,作品自选,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我将5个人分成一个小组,全班分成10个竞演小组。这10个小组各选出一位优胜者,参加全班少年阅读竞演,按照得票多少选出5位同学进入最后决赛。朗读中,朗朗上口的优美文字、合辙押韵的经典诗文,让学生身心愉悦,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让学生在演出课本剧中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活泼好动、有强烈的表现欲是低年级学生的共同特点。我把学生们的天性融入课本剧,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角色互动感受戏剧的魅力,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陶罐和铁罐》是黄瑞云作的童话故事,收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这个故事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这篇课文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诵读讲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谁对谁不对的浅表层次上,对“铁罐”“陶罐”两个形象的心理活动就会把握不深、体验不到位,对整篇课文的理解也会大打折扣。
根据角色的数量,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表演小组。学生们踊跃认演自己喜欢的形象,有的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增加了厨师、国王的角色。他们揣摩文中形象的语言特点,体验“陶罐”“铁罐”的心理活动,交流各自的排练心得。最重要的是,他们初步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正式演出那天,家长踊跃前来观摩。学生们的演出惟妙惟肖,一个个“陶罐”“铁罐”的形象,在他们认真而稚嫩的演绎中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他们童真的自然流露连家长们都说受到了教育。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次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不只是遣词造句,不只是背诵课文、默写字词,语文的内容很丰富。
让学生们动手动脑后动笔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写出心得,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路径。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去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丰富自己的观察视野,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放暑假的时候,一位同学去青岛,看到胶州湾大桥后非常震撼,开学后讲给大家听。我就把我们国家在桥梁制造方面的发达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大家对桥梁很感兴趣。我又不失时机地给大家留了一个课外作业:用纸做一座大桥。
学生们回到家里,开动脑筋。一座座造型各异、构思奇特的纸桥出现在学生们的书桌上。学生们分别讲解了各自造桥的经历、造桥的思路。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对桥梁的结构、作用有了自己的理解,有的学生还讲解了赵州桥的来历呢。
学生们经历了“造桥”的过程,写起心得体会来也是洋洋洒洒。有的说“我的桥虽然是纸做的,可是上面能站一个人”;有的说“长大了,我要当桥梁工程师”;有的说“将来,我要到台湾海峡修一座特大桥,把台湾岛和祖国大陆连起来”。通过这次活动,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观察事物能力都得到了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