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几年来,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我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必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扮演着主要角色,教师讲的话就是真理,学生要做的就是把老师讲的史实、结论毫无异议地记住。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就被扼杀了。而新课改提倡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陆游有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
在教学中,我开展分组活动,让学生们彼此合作,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是学堂,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以后,合作学习就成为他们的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的互动,能够让不同的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学生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创新。例如,在讲《四大发明在人类进程中的影响》一课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且明确每个小组的任务,让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最后,每个小组把各自的经历和得出的结论介绍给其他同学,并与他们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全班学生都有所收获。
我还经常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开展课外活动。在课堂上,我先提出一个课题,让学生开展辩论。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开放性思路和批判性思维。在辩论过程中,不同的思维碰撞、交锋、融合,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活,大脑的潜能就会被更好地开发出来。例如,新教材有一个问题如下:“有人说:‘如果唐玄宗不宠爱杨贵妃,唐朝就不会由盛而衰。’这句话正确吗?为什么?”当我抛出这个问题后,学生们开始辩论。在辩论过程中,他们畅所欲言,深入探讨、交流,因而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事实证明,这场辩论赛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引导是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了;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对于学生自己经过努力能够发现的结论,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鉴于历史学科阐述的全部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教师必须有意地讲授一些知识,并且给学生一种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始终保持探究的欲望。例如,在讲授《美国的诞生》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条主线:“渴望自由(英国殖民地)——追求自由(独立战争)——保障自由(1787年宪法)”。在主线的辐射下,再给学生提供一个教学提纲,以免让学生“两眼一抹黑”。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摘桃子”的乐趣,而且能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