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图片新闻 儿童安全事故:别总让“意外”背黑锅 班级网格化管理小策略 让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薪火相传 “以孝为本”:培养大学生立德树人的逻辑起点

第4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4
【理论探讨】

“以孝为本”:培养大学生立德树人的逻辑起点

□ 烟台南山学院党委书记 刘新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如何深刻理解、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思想,重视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并把这一思想牢牢贯穿于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中?我们认为,应该重视“孝”思想在大学生立德树人教育中的地位,以“孝”的美德为逻辑起点提高升华推及其他,裨益于大学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涵养大学生新时代社会道德规范的丰富建设。

一、深刻认识“孝”思想的丰富内涵

“孝”是中华民族最早的美德规范之一。在《诗经》《尚书》《左传》等经典中,先人就教诲人们牢记孝道,把孝道规定为生活的重要准则(“永言孝思,孝思维则。”《诗经•大雅•文王之什•下武》)。认为具有孝道美德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有孝有德,以引以翼。”《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卷阿》)。以古帝舜帝为例,他“是乐官瞽叟的儿子。父亲无知固执,后母强悍嚣威,弟弟象傲慢无礼,而舜能同他们和谐相处。他的孝心醇厚,治理国务不至于作奸犯科”。(“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尚书•尧典》)舜以“孝”的美德得到了尧帝的肯定和民众的拥护,他的做法成为后人效法的道德价值标准,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群峰中的一座高峰巍峨耸立数千年,至今依然为人敬仰并葆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在漫长的道德文明发展进程中,人们对“孝”思想不仅从家庭的层面给予它意义的界定:“善事父母为孝。”(《尔雅》)“子爱利亲谓之孝。”(贾谊《新书》)重要的是从社会的宏观层面进行逻辑演绎、阐释,使其原本属于家庭范围的侍奉父辈、祖辈的感情、行为拓展、演变为具有丰富、重要的社会道德内涵,使“孝”思想的意义、价值得到更广泛、更高层面、更系统的道德认知,乃至成为一切善行的逻辑起点(“百善孝为先”)和善恶的价值判断尺度(孝是德仁之本)。

从家庭层面讲,“孝”不是简单地完成对父母的衣食供养,而是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应该表现为饱含感情发自内心地真诚敬爱父母,表现为物质供养不匮和富有虔诚感恩情怀的一个健康、全面的人。“孝”的真正本义,应该是敬重、赡养父母。敬重,是发乎内心的真诚;赡养,是不可推卸的经济责任,更是面对利益协调的担当、行动。但是,人们的思想并没有停止于此,而是基于“固本培元”的哲学思维和“崇德”思想,深刻认识到“孝”是一个人从小培育、历久恪守的基础道德养成,是一个人的“德之本”“仁之本”,只有“本立而道生”。所以,是否有对父母一以贯之的内心敬重和责任担当成为了解一个人有无教养、操守的窗口。而教养和操守又可以进一步判断其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情怀、责任意识,是一个人道德基础是否厚实、发展是否有健康潜力的重要参照。因此,“孝”思想的表现如何(一个人的家庭道德修养如何)成为辨析其是否能够敬容、谦让、依礼行事,是否能够传承良好家风,是否能够作风正直,是否能够健康融入社会,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的唯一标准。

二、深刻认识“孝”思想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我们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含义,不仅是指某个阶段性的“一开始”——小学从一年级开始,中学从一年级开始,大学从一年级开始,而是指人生根本的“一开始”:从一个人出生开始,从家庭生活开始,从父母、家人的道德教育塑成开始。一言以蔽之,是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就开始接受的饱含着“孝”思想的言行影响教育。任何人都要从这个“本”开始,而“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就是指“这个一开始”。离开了这个原始的、根本性的“本”的开始,缺少了这个原始的、根本性“本”的确立、夯实,一个人就如同无“本”或浅“本”之木,何谈生存发展?

“孝”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永恒的基础道德规定和人之为人的应有之义。今天,现代经济社会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使家庭的存在形式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在继续深化,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建设。正因为如此,在现代社会倡导“孝”思想就显得格外有必要。

无论社会怎样变化,家庭永远是每一个人出生成长走向社会的源地。家庭永远是每一个人生活的第一社会环境,父母永远是人生的第一位导师,一个人对家庭的感情和对父母的态度,由此形成的生活学习习惯、处世方法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具有永远的底色。这个底色是与生共驻的基本元素,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生存质量。

“孝”思想教育可以使子女从小对父母敬重,对家人有亲情,明白敬容谦和的道理,对家庭有责任、义务。“孝”思想教育可以使孩子在家庭养成的道德基础上,具有对他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恻隐之心,与他人和睦相处,共构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参与社会生活,处理一系列事情,拥有生活的热情和责任的担当,做到规范、秩序、健康地生活。

“孝”思想源于家庭的生发培养,但不是囿于家庭不能出户的道德规定,而是伴随人生由小到大、参与社会、建功立业的道德“胎记”,深深地影响着人生的发展定位、格局。所以说,面对已经深植于我们血液之中并且维系家庭、社会和谐的民族文化基因,我们所理解的当代“孝”思想的现实意义,应该以新时代的视野汲取其优秀的内核——良好的道德修养、自律精神、敬容谦和他人的情怀和自觉的责任、担当,加强个体的原始、根本性美德养成,形成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基础道德文明建设,使之裨益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扬弃。

当今社会正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严重,是一个价值观多元的时代。虽然世界各国彼此间的交流、融合进一步密切、增强,但是文化的冲突对人们形成的纷繁复杂影响不亚于任何一个时代。当需要我们拥有民族文化定力,确立“四个自信”,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涵养大学生新时代社会道德规范建设的进程中,以“孝”思想作为大学生道德品质“固本”的切入点,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实现“孝”思想的实践路径

加强对大学生“孝”思想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学校的客观实际,发掘“孝”思想的丰富内涵,作用到对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为人处世方式的管理中去。重视从基础做起、从根本做实,使大学生的家庭意识、大家观念、家国情怀有机维系在一起,形成可持续道德建设,循序渐进步入道德高地。

(一)培养大学生的“宿舍小家”意识

大学生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在宿舍里面组建了一个个新的家庭。因此,从大学生入学伊始,学校就要以宿舍为单元,注意引导培养大学生“宿舍小家”的意识,使大家首先具有“家”的概念、“家”的感情以及对“家”的责任、担当。在这个新家中生活,学生彼此要敬重、容让、谦和、帮扶,讲亲情,讲爱心,讲在这个新家中的奉献,讲立足于这个和谐“新家庭”应该如何积极追求理想体现人生的价值,能够自觉地把“宿舍小家”建设成为有秩序、健康、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事实证明,“宿舍小家”“家风”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情绪、关系、学风、方向。一个有秩序、稳定、和谐的“宿舍小家”是大学生生活健康、身心发展的基础,对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乃至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大学生的“学校小社会”观念

大学是一个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小社会”。无论管理体系的运作还是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学习都向大学生展示了一个相对中学教育不同的学习空间。而这也是大学生从此走向社会的“跳板”。所以,大学教育对一个“求道”的受教育者而言,应该使他们树立对这个“学校小社会”的认同感,使之敬畏这个“学校小社会”所拥有的丰富内容和特殊性。基于“宿舍小家”、小集体培养的良好作风,进一步在这个“学校小社会”中放大自己道德养成、情感养成、责任担当养成,向更多的人倾注爱心、亲情,用责任、担当鞭策自己做更多的事情,在这个“学校小社会”中更全面、系统地锻炼自己,进一步形成具备“大环境”中参与、组织、协调的德才兼备能力,为以后真正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三)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从社会组织构成层面上讲,家是国之根本,国是家之延展,家国共同构成社会生存环境。没有家的和谐,就没有国的稳定;没有家的眷顾,就不会生成对国家的感情;没有对家的责任,就不会拥有对国家事业的担当。在家庭基础上以“孝”的道德规范拓展、升华至国家层面,表现为对国家的敬重感情和责任担当,已经成为一个人生命意义的最高价值判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大学生进行“孝”思想的培育,不只是我们认识到这是一个人道德规范养成的逻辑起点,更是认识到这也是一个人具有社会责任、担当的自然指向,是一个人拥有家国情怀的必然归宿。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孝”思想的“宿舍小家”教育和“学校小社会”观念的培育,最终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爱国、爱人民的道德自觉。这是一个社会人生活轨迹的必然和道德观念发展的必然,对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们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极富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今天,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进程中,我们应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尤其是发扬光大数千年来已经深入人心并且被证明颠扑不破的真理性道德,使之铭记在我们的心中,作用于我们的行动上,引导大学生做“秉承中华文化基因”的信仰者、恪守者、传播者、践行者。基于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孝”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积极运用到大学生立德树人的工作中,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有效的路径之一。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