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网络课堂 巧用微信优化语文课堂 运用多媒体提高写字质量 让“网络传媒”平台助力孩子成长 图片新闻 运用多媒体创新小学班级管理 利用影视资源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第7版:网络课堂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网络课堂
07
【网络论坛】

巧用微信优化语文课堂

□ 湖南省永兴县第三中学 王礼平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微信已悄然进入千家万户,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福音,为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

一、阅读“微”积累,让“巧妇”不再“无米”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学生平时语言积累丰厚了,写作时方能自然倾吐,水到渠成。为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教师可以安排一名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语文知识,然后在班级语文微信平台上发布,并让大家熟读成诵。例如,在讲罗素的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摘录文中意蕴深刻的成语或经典语句,并在课外阅读两个逆境成才的名人故事,背诵三五句励志的名言。又如,在教李清照的《武陵春》一课时,我通过微信平台晒出古诗词中描写“愁”的诗句,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等,要求学生熟读背诵,并将之积累运用。还可让学生背诵《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对比李清照早年活泼贪玩、性情豪放的特点和中年无限苦闷和忧愁的心境,感受婉约词派语言清丽、含蓄委婉的诗风与特色。

这种微信群中的“碎片化”教学、“无纸化”的阅读“微”积累、“自助餐”式的选择性读背,极大地释放了语文课堂学习的内存空间,能有效促进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写作“微”指导,让作文不再“跑偏”

教师根据教材每个单元的写作要求,基于学生已有的写作水平,在班级语文微信平台上定期推送“写作小贴士”,如“审题一点通” “选材三字经” “叙事三部曲”“点题四妙招”“开头五技法”“结尾六字诀”等,给学生传经送宝,进行写作“微”指导,让学生有章可循,让作文不再“跑偏”,语言不再“干瘪”。例如,在讲完朱自清的《春》以后,我指导学生描写春天,在微信平台上推送“写景小窍门”,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将写作思维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1.看一看,春天里有哪些美丽的景物?

绿油油的小草,红通通的杜鹃花,黄澄澄的油菜花,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想写出春天的美,你们得描写它们的色彩哦!

2.瞧一瞧,春天里,你们看到了哪些小动物的身影?

矫健的小燕子在天空中欢快地飞舞,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北方飞行,勤劳的小蜜蜂整天嗡嗡地闹着釆蜜,翩跹的蝴蝶在花丛中扇动着轻盈漂亮的翅膀。天空中有蜻蜓,池塘里有小蝌蚪……你们邀请小动物来作文中做客吧!

3.听一听,春天里有哪些动听的声音?

冰雪消融,山谷溪水流转,叮咚作响。候鸟回归,在湛蓝的天空中洒下一路欢歌。春雨淅沥,“沙”“沙”“沙”;春雷轰鸣,“隆”“隆”“隆”。牧笛婉转,燕语呢喃……你们要想写出春天的丰富多彩,就得成为配乐师!

4.品一品,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反复),“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拟人),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引用和比喻)……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读起来富有童趣,又带有诗的味道。你们要想形象逼真地写出春天的神韵,就让各种修辞来大显身手呀!

三、智慧“微”课堂,让语用有效“落地”

语言学习离不开文本意义的解读,但其终极目的不是指向阅读本身,去求取问题的答案,而是在生活情境里致力于提升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必备的语文核心素养。语用是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生命发展的现实诉求。语文教师要结合班级学情,整合单元课程资源,合理地选择“读写迁移点”,开展网络“微习作”教学,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让语用有效“落地”。例如,在教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学习描写“场面”:

1.了解写法。在学了课文后,教师提问:“课文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面?那后生在表演中是怎样做的?”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点面结合”的写法及妙用。

2.迁移运用。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学校运动会开幕式的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思考问题:“假如你是运动会的解说员,怎样才能介绍好这个精彩的场面?”结合画面,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介绍的“点”与“面”,确定好介绍的内容和顺序。

3.举一反三。“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语文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把从课文中习得的方法和技能运用到自己日常生活的写作中去。学了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如写一写课间10 分钟、班级拔河比赛、开学典礼盛会等,并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发布在微信群里,与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这种掌上“微”课堂是在无限广阔的时空中开辟的“第二课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对一”或“一对多”辅导。它打破了时空界限,充分利用师生的零碎时间,拓展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适合不同节奏的学生学习,避免了“尖子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消”的两难局面。在这种课堂上,师生交流轻松自如,沟通随心所欲。

四、多元“微”评价,让学生快乐“当家”

微信给写作教学提供了资源共享、互评共改、实时互动、多元评价的快捷平台。教师将学生平时的习作发在微信群里,或引导学生积极撰文,自由投稿。大家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互相点击阅读、点评回复,形成“二次学习”,让发帖、回帖评价形成一种自我学习的习惯。如果大家的点赞率高、评价好,教师就把文章推送到班级公众号里,或者请学生家长在朋友圈里转载。这样一来,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又让学生品尝到了写作的甜头,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语言创作的内驱力,有效地促进了浓厚写作氛围的形成。

总之,语文教学需要开阔的视野,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教师基于学生的立场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大胆的探索与实践,那么在“微”课堂里,在大语文的花园中,就一定会欣喜地看到学生的那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