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乡教育实现“共同进步”
——潍坊市寒亭区“双提升”工程促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我们学校的餐厅原先非常破旧。去年以来,我们先后投资8万余元对食堂餐厅进行了改造,又投资4万余元装备了标准化食堂设备及学生餐桌、餐椅。现在,学生在宽敞明亮的餐厅里就餐,心情舒畅。” 记者一走进潍坊市寒亭区桥西小学,校长胡月光就迫不及待地介绍起学校新发生的变化。
桥西小学是寒亭区一所偏远农村学校,原来的办学条件并不理想。胡月光说,学校所发生的这些变化,得益于寒亭区实施的教育“双提升”工程。
提升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这项简称为“双提升”的工程,立足于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抬底部”工作原则,重点从体制机制创新、硬件改造提升、优质资源共享、校长和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升等几方面入手,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师资配置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教育方法现代化,使寒亭区教育高标准优质均衡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教育办学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攀升。
让硬件越来越“硬”
高里街道中心学校是寒亭区西北部的一所农村中学。在“双提升”工程的推动下,学校“旧貌换新颜”:高大挺拔的树木郁郁葱葱,五颜六色的花朵绚丽缤纷,黄红相间的楼宇很是漂亮,校园内随处可见的文化展板格外靓丽。
这种变化首先得益于“校园改造提升”工程。这项工程是寒亭区提升学校办学条件的一项重要工作,具体来说,就是校园“六化两改”,即:“美化、绿化、亮化、硬化、运动场地塑胶化、校园文化”和“拆旧改丑、改造提升”。今年以来,该区已累计投入资金2600余万元,改造70多所学校(幼儿园)的400多个项目,使辖区内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为广大师生营造了舒心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高里街道中心学校校长肖兆星告诉记者,街道目前共有中小学14所、幼儿园4所。今年“六化两改”工程预计投资1100多万元对辖区内学校进行改造,所有校园绿化覆盖率都得达到35%以上,对沈家营小学、大柳疃小学的操场进行塑胶化改造;新建改扩建2所幼儿园,将街道中心幼儿园进行配套提升。
优化学校环境,硬件提升是一方面,校园文化的提升也是“六化两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国语小学靠近历史名村杨家埠,当地有着悠久的年画和风筝文化资源。学校精心研发了《杨家埠的风筝与年画》校本教材,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更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风筝和年画是寒亭区最靓丽的文化名片。从教育角度讲,从小学就开设这一特色课程,让孩子从小就浸润这种文化底蕴,增强他们的自信,增加这种文化认同感,很有必要。”校长张小滨对记者说。
抓住校长队伍能力水平提升这个“牛鼻子”
硬件“硬”,软件同样也不能“软”。寒亭区下气力提高校长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以此推动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开展“中小学校长治校育人能力提升年”活动,从课堂、课程、教研方面不断提升校长的领导力,采取专家讲座、外出参观、网上研修等多种形式,引导校长正确理解国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办学目标,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教育局局长带领校长们走进名校参观学习、实地考察、专题交流,促使校长拓展办学思路、研究办学方略。开展城乡校长挂职交流活动,选派教育局优秀科室站长到学校任职,选送区直优秀校长到街道薄弱学校支教,选调街道薄弱学校校长到区直学校挂职锻炼,充分发挥优质学校和优秀校长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解决校长队伍内部能力和水平的不均衡问题。
在杨家埠旅游开发区地方寺小学,记者见到了刚刚结束区直学校挂职的该校校长高淑琴。“在区直河西学校挂职3年,我的收获很大。挂职学习锻炼的收获是全方位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在改变着我原来的观念。这种学习方式的连续性、整体性、真实性,是那种短期培训、参观所无法比拟的。3年的亲身经历、耳闻目睹,是多少场报告也代替不了的。”说起挂职的收获,高淑琴有一肚子的话想说。
与我们同行的区教研室主任杜纪涛说:“区直学校和街道薄弱学校校长间的交流,无论对哪一个层面的校长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通过交流,他们的视野更宽了,境界更高了,办学理念、思维方式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变。”
把教育之“基”越筑越牢
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优质教育就无从谈起。寒亭区采取增加新招录教师数量、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城乡教师交流任职、紧缺教师走教等有效措施,为城乡学校办学水平的均衡优质发展奠定基础。
乡村教师安居工程让乡村教师“进得来、留得下、干得好”。该区通过所在街道投入一点、爱心企业捐助一点、学校自筹一点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集中建设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宿舍内配备独立浴室、空调及免费上网等设施,并按照每人不低于400元的标准每年为乡村教师提供一次免费常规体检。
桥西小学的朱思旭老师,是2016年分到该校的一名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他为了使自己的业务更加精湛,让学生接受到更好、更专业的教育,去年暑假自费到威海参加了足球培训,考取了足球教练证。当记者问起他为何有这般干劲时,他高兴地说:“一来学校,校长就给我安排了单独的教师宿舍,宿舍里还能上网查阅学习资料。另外,吃饭问题也能在学校伙房里解决。我觉得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自然就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了。”目前,该区5个街道已全部完成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配套工作,为131名教师解决了住宿问题。
安心才能乐教。职称晋升、评先树优是关乎教师切身利益的大事。寒亭区为了鼓励优秀教师走进乡村学校,进一步完善了乡村教师职称评聘办法,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逐步提高乡村教师高级职称的比例,实现城乡中小学教师职称和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加大对乡村教师的评优表彰力度,对扎根乡村任教20年、30年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的荣誉感。
去年刚刚聘上高级职称的高里街道中学教师马国一逢人就高兴地说:“我作为一名乡村学校的普通教师,能晋升高级职称,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像我这样,要是没有多年乡村任教经历,在区直学校的话,估计再有10年也不可能晋升高级职称。现在,乡村学校不比区直学校差了。”
“乡村教师培优工程”有效提升了乡村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让乡村学校有了自己的稳定的优秀教师群体。寒亭区教育局定期选派区直学校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同时选调乡村优秀教师到区直学校顶岗学习。“自从跟外国语小学结盟以来,他们经常派老师来我的班随堂听课,课后对我的讲课内容和讲课方法提出改进建议。有时,我们也通过电话、微信、QQ等交流对某一课的心得体会。这对我帮助很大,使我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一名受学生喜爱的小学教师。”寒亭街道英语教师赵园园深有体会地说。
另外,该区还在新招录教师上对乡村学校实行倾斜政策,每年都把85%以上的新教师安排到乡村学校任教,以解决乡村学校优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学区制共同体”凝聚共同提升的力量
“城乡学校办学的差距,最根本的还是在软件上,也就是表现在校长的差距、教师的差距以及课程教学等方面,而这些方面解决的难度也是最大的。”寒亭区教育局局长李忠强认为,必须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学校之间在这些方面的差距。
于是,学区制改革应运而生。全区57所中小学组建起8个紧密型学区,实施共同体办学。学区内,农村薄弱学校的校长由城区优质学校选派,中层以上干部轮流到城区学校挂职锻炼,教师分批到城区学校交流。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设施相互开放,学生定期交流互动,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了农村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
除了人员的交流,学区内的联合教研也有效缩小了城乡学校在课程教学方面的差距。
为帮助学区内的薄弱学校尽快实现与城区学校教学模式的对接,提升教学质量,寒亭区实验小学将凝聚本校各科教师多年心血的《导教案》无私分享给学区内的其他学校。
“《导教案》是实验小学从各学科教师的备课中选取最好的汇集而成。有了它,就相当于有实验小学的教师在手把手地教我备课。”开元街道北张氏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杨昆林告诉记者,“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好的课堂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受益匪浅。”
为充分发挥学区联合教研的作用,各学区还积极开展各学科的同课异构教学研究活动。同一堂课由学区内不同学校的同一学科教师分别设计备课,进行课堂展示,并在区教研室和学区教研中心的指导下相互点评,共同提高。
为保障学区制的有效运行,寒亭区教育局对学区内学校采取捆绑式考核评价,将城区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上是否共同提高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与学校年度考核、校长职级考核挂钩,学区内学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谈到捆绑式评价,寒亭区实验小学校长李淑叶表示自己很有压力:“以前,我只要把自己的学校管好了就行;现在不行了,必须在管理好自己学校的同时,想方设法带好学区内的薄弱学校,因为如果学区内的薄弱学校没有起色,我自己的职级工资也会受影响。”
学区制的推行使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家长认可度也随之提升。家住杨家埠旅游开发区慈家村的慈敦涛,去年还在琢磨把孩子送到城里去读书。今年一打听,家附近的地方寺小学现在与城区的河西学校进行合作办学了。“这样一来,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城里没多大差别了,我决定还是让孩子在地方寺小学上。”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