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造汉字的生命力
在古代,我们常用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甚至多个意思。需要表达的事情多了,造的字也就越多了,达10万汉字。后来,中国人发明了组词,利用现有的汉字组成词语,以表达新的或更深层的意思。这是伟大的发明,使汉语可以利用不多的汉字表达大部分的知识。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数量越用越少。是不是我们就不用再造字了?
实际上,近代以来,我们一直在随着西方文化、科技的引入而造字。比如, “兛”“瓩”“浬”“吋”,第一个读作“千克”,第二个是“千瓦”,第三个读作“海里”,第四个读为“英寸”。这些大约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创造的,曾经在文字作品上广泛出现过,现在偶尔还能见到,但已被政府弃置不用了。此外,“泵”字在清朝之前的词典中都未有对该字的记载,是伴随水泵传入中国时期产生的,是根据“pump”发出的“嘣”音,造出上石下水的会意字。“砼”(发tóng音,混凝土的意思),1953年由蔡方荫教授创造,现在为建筑行业的常用汉字。当时,学生上课听讲全靠记笔记。“混凝土”笔画太多,写起来费力又费时。于是,蔡方荫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可省下20个笔画,加快了笔记速度。后来,“人工石”合成了“砼”。1955年7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从此,“砼”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各种新化学元素不断产生,也因此采用“形声、会意造字法”造了一系列的新字,很多是将两个字的字根组合,以表示新的意义的字,其发音也是原来两字发音之组合。比如,化学元素“烷”“烯”“炔”则为“形声兼会意”字,声旁分别取自“完”“稀”“缺”。 为了用汉字表达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人们还造出了不少“金字旁”和“气字头”的字。
近年来,互联网上误打误撞出一些流行语不算“造字”,常常是通过转义、谐音的“借字”,或者“造词”而来。比如,“囧”,本义是光明,现在因为其形象原因(“八”字视为眉眼,“口”视为嘴)在网络环境下有了“尴尬”和“郁闷”的意义; “雷”,原指自然现象的名词,在网络语言中,“雷”成了动词,可以说成是“雷”(惊吓)到了。
当代造词如“酷”,不是个新字,作为“cool”的音译,它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一个新词,同时衍生出了酷炫、酷男等词。
(摘自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