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游戏的主导权还给孩子
——基于幼儿视角的户外环境创设
在查阅保教材料时,一位教师的教育笔记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户外活动时,文文说想回去上厕所,一豪也跟着说要去。但是,过了好长时间,他们还没有回来。于是我跑回教室查看。我还没走进教室,就听见爽朗的笑声传出来,两个人在玩‘警察和司机’的游戏。他们说:‘在院子里玩没意思,明天我们还偷偷跑回来玩。’我愣在活动室门口,不忍心进去打扰他们快乐的游戏。在户外活动中,总有几个孩子会找各种理由回教室。今天,我找到了答案。”喜爱户外游戏应该是孩子的天性,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们觉得“在院子里玩没意思”呢?孩子们到底喜欢玩什么样的户外游戏呢?教师设计的游戏是不是“真”游戏?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针对户外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了大讨论。有的教师说,很多孩子将沙子扬起,眯了其他小朋友的眼睛;工具也偏少,孩子之间会争抢,衣服也经常会被弄脏。有的教师反映,拼接塑胶地垫老化,接缝不平整,孩子们在活动中有被绊倒的现象发生。有的教师说,玩球时花样少,不能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还有教师说,搭建区材料放置的位置偏高,孩子取放需要教师帮忙,不能自主……教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我们在总结、归纳后发现,目前的户外游戏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活动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和挑战性;二是活动空间不足,缺乏空间的有效利用;三是教师干预过多,幼儿游戏缺乏自主性。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查阅资料,交流讨论,思想碰撞,并先后到10多个优秀园所参观学习。教师们认真观摩户外环境创设的新理念,仔细观察户外环境的整体设计和布局,深入分析户外区域的关联性、区域设计的趣味性、材料投放的游戏性等。经过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教师们达成共识:我们要站在儿童的视角,遵循儿童的需要,创设一个自然、田园、质朴的生态化游戏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的自主游戏,创“活”环境,玩“真”游戏。
现在的户外活动合理分区,创设了创意美工坊、骑行区、搭建区、小农庄、玩沙戏水区等十几个区域。户外活动更富情境性和游戏性,孩子们可以自由、自主、自觉地开展户外游戏。
首先,现在的游戏由教师主导转向幼儿自主。以往,环境的创设往往是教师一手操办的。现在,材料如何摆放、场地如何布局、角色如何分配等问题都成了幼儿探索和学习的环节。同时,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孩子与材料、环境的互动也是不一样的,原本单一的环境因此变得生动,富有灵性。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们认为表演区才是表演的地方,而小农庄则是单纯“过家家”的地方。但当我们把游戏的自主权交给幼儿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孩子们在小农庄区域可以玩不同的游戏,有时是钓鱼,有时是烧烤,有时是洗衣店,等等。
其次,材料结构由高级向低级转变。我们在游戏场中大量投放低结构材料,同样是一块正方体的木块,在孩子们不同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的映衬下,玩法是不一样的。在“娃娃家”中,有时是餐桌上的豆腐,有时是娃娃的枕头,有时还被当成了凳子。这种替代行为在不同的游戏区表现得更为充分。在运动区,多个木块排成一排,就成了一座桥;在建构区,多个木块在一起就造成了一座房子;在沙水区,它是漂浮在水上的一艘船。
如今,在进行户外活动时,幼儿园里呈现出一片欢腾的景象。搭建区的孩子们像一名名建筑师,合作搭建着心目中的建筑物;小农庄区的孩子们,有的当爸爸,有的做妈妈,有模有样地炒菜、做饭、洗衣服、照顾宝宝……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幼儿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在把游戏的主导权还给孩子,把自由还给孩子以后,我们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我们认为,孩子才是真正的游戏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