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数学作业设计 促进学习能力提高
新课改要求,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当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对学生作业的设计。教师要通过设计数学作业,实现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反思能力。
预习作业的设计
在预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新知识进行反思,从而提高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并且以此为基础来建立新知。虽然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不强,教师仍然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课后预习作业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反思能力和思维能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未知的知识与已知的知识进行对比,思考知识结论,以此促进对新知识的初步理解。当然,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建议,也可以提出几道思考题。
例如,在教《鸡兔同笼》一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下面这些思考题:“鸡有几只脚?兔子有几只脚?”“当鸡、兔同笼且只数相同时,头和脚的比例应该是多少?”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研究思考题,联系生活中看到的鸡和兔的样子和已学的知识,从而对新知识有了认识。其中有些较为聪明的学生通过自我思索和请教家长,学会了运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探究性作业的设计
课堂上,我曾提出如下一道题目:小强家里的牙膏直径为0.4厘米,小强在刷牙时一般都挤出0.9厘米。这样,一支牙膏可以使用40次。之后,小强家换了牙膏品牌,这种牙膏的量与以前一样,只不过直径变成了0.5厘米。此后,小强仍然每次挤出0.9厘米。问:这样的一支牙膏,小强可以用几次?在得出结果后,你有怎样的反思?
这是一道比较贴近生活的题目。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运用了枚举法,运用一些道具进行实践,从而得出结论;有的学生则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小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前一般只会考虑如何将结果计算出来,而往往忽略在计算之后对这个问题的反思。这是由儿童的天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让学生回答计算之后有什么想法时,还得要求学生对以前的计算过程以及所呈现的结果进行反思。
有一名学生的答案让我比较满意。他说:“我认为,在看题时,我们应当全面、仔细地将题目看完,而不是忽略了后面的问题,从而导致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还得回过头去反思自己的计算过程。”这名学生的思索结果与别人不同,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我不像小强一样浪费,而要学会计算牙膏的使用量”之类的话。
探究性作业使得学生在探究答案时能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对自己的答案进行思索,从而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反思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对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提高对数学的兴趣,从而爱上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