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整合迁移写作训练的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为了“多、快、好、省”地进行阅读教学,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资源,分析阅读篇目,从中找出它们值得学习的共性,备课后进行阅读重组整合教学,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而且突出了教学重点,学生印象深刻。然后再进行写作训练,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作训练的应用中,使学到的东西得以内化提高。
一、阅读整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有4篇小说:《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它们都可以说是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典范之作。而在学生平时的习作中体现出人物描写方面最大的弱项就是写不细,不能通过生动的人物描写刻画出人物的心理状态。所以,如果能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如何描写才能将人物的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那就太棒了。
对这几篇课文阅读整合之后,我从中提炼出4种心理描写的方法。我先给学生讲授了这几种心理描写的方法,然后由学生在文中勾画寻找运用这些心理描写的语句,再分成几个合作小组分选不同的课文进行讨论、交流、归结,这样一来,学生趣味盎然,印象深刻。
这4种心理描写的方法如下:
1.直接表达内心独白。例如,《故乡》中“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了……然而我又不愿意……也不愿意……也不愿意……”;《孤独之旅》中写杜雍和的心理,“他觉得自己将这么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未免有点残酷了。他觉得对不住儿子”;《我的叔叔于勒》中“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心声》中对李京京有多处内心独白,如“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这些是人物直接倾吐自己的心声,常会有“想”“思考”“希望”“愿意”“觉得”“默念”“心里说”等提示语。
2.借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外在表现间接刻画人物心理,形象鲜明地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故乡》中写中年闰土初次见到“我”时,内心由见到儿时伙伴时的欢喜,到意识到两人之间的等级差别之后的恭敬、拘谨的心理变化,通过动作、神情和语言描写形象地体现了出来。“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又如,《孤独之旅》中通过细节描写体现杜小康的恐惧心理。“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我的叔叔于勒》中运用人物的外在表现刻画人物心理更是在全篇中随处可见,描写夸张又不失真实,令人印象深刻,使人不禁由衷地佩服大家莫泊桑的写作手段之高超。例如,文中的父亲总是重复他那一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以此表现父亲内心极度盼望富裕了的于勒归来的心理。
3.借助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情。《故乡》中有一段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文段中借助“深冬”“阴晦”“冷风”“苍黄”“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等词汇或短语,勾画出一幅凄冷、荒凉的画面,衬托出主人公悲凉的心境。《孤独之旅》中多处运用景物描写,除了具有烘托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外,还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塑造了人物形象。“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这里用鸭子很好地衬托了杜小康的孤独心理。
4.借助想象、幻觉、梦境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故乡》结尾处有一句话:“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此处用想象画面的手法暗示了主人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希望。又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巧妙借助幻觉体现人物心理:“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这句话写大家的幻觉体现对富有的于勒归来的期盼之情。而《孤独之旅》中还通过写杜小康“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将父亲惊醒”的情节,运用梦境表现人物迫切想家的心理。
二、迁移写作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合作交流,从范文中归纳出学法,然后带领学生阅读整合,再将学到的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迁移到写作中,学生自然就有章可循了。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小说中常用到的一种表现手法就是对比,它可以说是人物形象的隐形翅膀。为了让学生对“对比”有深入的理解、把握,我在带领学生学习九年级语文时又找了4篇有这一共同点的小说进行了阅读整合。同样是先带领学生集中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然后再进行写作训练的内化巩固。这4篇小说分别是《故乡》《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孔乙己》。它们均出自大家之手,且对比手法运用突出,更易令人信服。
分析这几篇小说,我发现,对比手法在文章中运用得非常多。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我决定化繁为简,将对比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纵向对比,一类是横向对比。
1.纵向对比塑造人物形象
纵向对比就是把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进行比较。《故乡》中闰土的变化巨大,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巨大变化形成强烈的反差;而杨二嫂也由一个漂亮文静的豆腐西施变成一个泼辣、放肆、尖酸、刻薄、自私的细脚的“圆规”。鲁迅巧妙地运用人物自身的纵向对比揭露了官僚资本主义、军阀、封建主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我的叔叔于勒》中纵向对比更显夸张。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巨大变化表现了他们的唯利是图、自私冷漠,从而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前倨后恭、嫌贫爱富的市侩形象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的鲜明态度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巧妙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学生通过阅读整合后不难发现,纵向对比有利于充分显示人物自身的矛盾,突出人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讽刺效果和感染力,进一步表现文章主旨,同时也使文章更丰富有趣了。
2.横向对比塑造人物形象
横向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孔乙己》中酒客们的笑与孔乙己的悲形成横向对比,笑中写悲,突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揭露了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孔乙己与丁举人也形成了横向对比。二者同是读书人,只不过一个没考中,一个考中了。然而,考中的丁举人却毫无同情心,心狠手辣,打断了没考中的贫穷的孔乙己的腿,将他送上了一条注定死亡的路。科举制选拔的官员是何等的残忍啊!绝妙的讽刺对比,更突出了封建科举制的罪恶。
阅读整合之后,学生对对比手法印象深刻,然后趁热打铁,下笔成文,写起来就容易多了。
教师应是教材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教材是死的,而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采用教学策略,把教材教活,就成为我们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实践证明,“在阅读整合中探究学习,在写作训练中内化提高”是一个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成功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