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题成为撬动学生思维的杠杆
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教师引领学生概括章节内容,帮助学生理顺、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提高、升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工作设计。其中,习题设计的好坏影响重大。为了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学中对习题设计作了积极的探索。
习题设计要具有针对性,要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思路进行层次设计。这样做,有助于学生避免机械、重复的“刷题”行为,提高学生习题设计的水平。
习题选择要具有代表性。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教师随意布置作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而敷衍了事,甚至抄袭作业。这样一来,不但达不到复习的目的,而且适得其反。反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在效果上能以一当十,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也能够做到认真对待、耐心研究、书写工整、答题规范。因此,教师要精选题目,充分体现复习的重难点及知识体系,使学习效果以少胜多、以质取胜,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习题设计要具有灵活性。一题多变的练习,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有助于学生看到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增强思维的深度。在设计题目时,教师应以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为中心向外拓展延伸,进行“变式训练”。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之间衔接和联系的理解。一般可以采用“纵变”和“横变”两种形式:一是“纵变”,把问题向深度拓展,使学生对某一数量关系的发展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二是“横变”,把问题向宽度拓展,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题目要贴近生活,增强趣味性。习题设计要重视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寻找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习题,增加问题解决过程的趣味性,减少一些机械计算,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习题设计要有层次,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个体差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一个班级里,学生个体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认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这种情况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设计的习题必须适合各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即使针对同一个问题,在设计习题时也要有所不同。
习题设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十大素养”。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科学地精选题目,分层设计,做到题目的选择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变化性与系统性,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潍坊市寒亭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