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对话 幸福成长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多重对话、平等对话”是新课改理念的体现,是教师教学方式的一大转变,也是实现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平等,没有多角度的对话,就没有和谐、共生的课堂氛围的形成。
一、对话的前提:以孩子的视角去解读文本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自己的评价”“自己的分析”,起点在哪里?起点是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广度,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阅读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编者的编辑意图最终都归结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上,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决定了教学的取向和归宿。因此,要实现多重对话,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来解读文本。
前几天,朋友的孩子来我家玩。这个孩子即将上四年级了。我拿出第七册课本,让她看。她先从目录看起,然后对着目录去翻看里边的课文。我问她:“这些课文,你喜欢的有哪些?”小姑娘很爱说话,也很会表达。她把课本翻得“哗啦哗啦”响,并指着课文对我说:“这一篇,这一篇,还有这一篇……”我很惊讶,一册书32篇课文,孩子凭第一感觉真正喜欢的竟然不超过10篇!并且,这10篇大都是故事性强的记叙文(包括童话故事),即课标中说的文学作品类。其他的非文学作品,孩子喜欢的是比较新颖、有趣的说明性文章,如《电脑住宅》。我翻到《雅鲁藏布大峡谷》这篇课文,指着其中的一句话,对她说:“你看,写得多美啊!你为什么不喜欢?”她读了一遍,然后摇了一下头,说道:“读不懂。”我让她再读一读,她说不想读,反而盯着《电脑住宅》读起来,一边读一边笑。我又问她:“你喜欢古诗吗?”她答:“喜欢。古诗读起来好听,好背诵。”据我所知,这个孩子很机灵,学习成绩属于优秀行列。由此可见,如果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学习文本的要求远远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就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减退。如果学生带着畏难情绪去学习,教师把学生领悟不到的知识硬塞给他们,这样的“对话”就很难真正开展起来。这样的“对话”就成了教师唱“独角戏”。
在一次公开课活动中,我曾经执教《白鹅》一课。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就表达了与文本主旨以及教师的解读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一名学生说:“我不喜欢白鹅。它太霸道、太嚣张。”学生的感受有一定的道理,但无疑是片面的。这种感受的产生与教师没能做到多方位预设有很大关系。如果教师在备课时真正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价值取向,就能预设到这样的现象,从而采取相应的引导对策。
薛法根老师有“三不教”:“学生已经读懂的,不必教;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需要教;你教了,学生也未必能懂的,暂时不教。”这就是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来确定教学内容。那么,究竟“教”什么?薛老师认为:“真正需要教师教的,就是学生自己读不懂,或者自以为懂了而实际上没有读懂的地方。”也就是教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为学生所能理解、感悟,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接受、领会、掌握的内容;教学生能够领悟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学生才能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能“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入文本的表达中,进入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 。
所以,当我们展开一个文本的学习时,不妨先蹲下来,把自己当作学生,从学生的视角解读文本,真正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实际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学生的共鸣,实现教师、文本、学生、编者的多重对话。
二、对话的态度:平等、尊重、包容、期待
新课程大力倡导对话。教师要转变观念,真正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当作一个个完整的人,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生命发展的尊重。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师必须摆脱“师道尊严”观念的束缚,摆脱“知识的权威者”角色的束缚,以平等、尊重、包容、期待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话语,对待学生的成长,对待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走的弯路。思维往往在碰撞中产生火花,智慧往往在碰撞中迸发灵性。
下面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在一节低年级的阅读课上,教师讲完了一篇童话故事,然后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这时,一名学生突然问:“老师,我可以不用书上的原话吗?”这是一节公开课。学生的要求大大出乎这位教师的预料,但他马上点头说道:“可以!”结果,这名学生的表现很出色,赢得了听课教师们的热烈掌声。他不用书上的原话,他的语言来源于对文本的内化,来源于生活情境,反而更真实、更精彩。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包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民主,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对话中的“期待”,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阅读期待”。很多教师都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尤其在公开课教学中,急于营造一种热热闹闹的虚假的课堂现象,急于把准确答案告知学生,不敢把时间放给学生,不敢让课堂暂时“冷场”,让学生静静地思考。这样一来,师生对话就成了虚幻的泡沫,徒有形式,而没有实际内容,没有真正的价值。
营造平等对话环境,除平等、尊重、包容外,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期待学生成长,期待学生在思考后发言,期待学生犯错误并在纠错中获得启迪和进步。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没有期待,课堂上就不会异彩纷呈。
课堂上,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师生在时间无声的流逝中共同成长。如果站在这个角度看待课堂教学,看待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我们更应该沉下心来,与学生平等对话、温馨对话、幸福对话,静静地等待花开。不如此,就是浪费学生的生命,扼杀学生的灵性,是无法救赎的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