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读书苑】

苦难中的救赎与升华

—— 赵泽华《史铁生传:从炼狱到天堂》读后记

□ 唐宝民

“史铁生是我国文坛上一位独特的作家,这种独特性来源于他独特的经历、独特的文字和对生命独特而深刻的思考,而这一切,则构成他独特的文字魅力和人格魅力。”读完赵泽华的《史铁生传:从炼狱到天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我为史铁生坎坷不幸的经历所感动,更感动于他在绝境中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他的身体是一座炼狱,但他的灵魂却光明如天堂。这本书带给读者思考和震撼,书中所描写的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力量,会如火炬一样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及文学创作历程。命运对史铁生是不公平的,甚至说是残酷的。他在充满青春活力的21岁时,双腿突然瘫痪,后来又患上了尿毒症……可以说,他的大半生都是在与病魔做斗争。就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生病是他的职业。最初,当厄运降临时,史铁生完全是绝望的,于是他想到了死亡:“我终日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随后由着一个死字去填满。”他甚至还采取了具体行动,想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对于自杀行为,他有着独特的见解:“我以为那是人类的一种光荣品质,是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分界。只有人会自杀……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可贵的是,他最终放弃了自杀的念头,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在绝境中与残酷的命运搏斗,并获得了内心真正的平和与升华。对于苦难的命运,他看得很超脱:“我越来越相信,人生是苦海,是惩罚,是原罪。对惩罚之地最恰当的态度,是把它看成锤炼之地。”他也得以用淡泊的心境看待死亡:“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文学创作于史铁生而言,既是生命的寄托,也是神圣的使命。在《务虚笔记》中,他写道:“所有的写作之夜,雨雪风霜,我都在想:写作何用?写作,就是为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轻轻抹去。让过去和未来沉沉地存在……”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起点,他的写作才不是对风花雪月的简单记述,而变成了对生命的终极思考。正如有人评价的那样:“他用自己的苦难为我们背负了生与死的沉重答案,而我们没有任何成本地享受了它所达到的精神高度,他的所有作品都与肤浅无关。”在史铁生看来:“写作不过是为心魂寻一条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条船。文学或有其更为高深广大的使命,值得仰望。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这是对白昼表示怀疑而对黑夜秉有期盼的眼睛,这样的写作或这样的眼睛,不看重成品,看重的是受造之中的那缕游魂,看重那游魂之种种可能的去向,看重那徘徊所携带的消息。”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这个与苦难搏斗了大半生的生命走向了终结。“就像一只传说中的荆棘鸟,命运的荆棘穿透他的身体,使他无法动弹,而且彻骨疼痛,他却始终在歌唱,直至泣血而亡。”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用一句话描述了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史铁生身后的世界依然异常喧闹,但他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却在鼓舞着我们,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之源。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