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潍坊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这十年 京剧进课堂的有效策略 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阅读,让生命如此丰盈 即兴伴奏的四大要素

第5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5
【理论纵横】

即兴伴奏的四大要素

□ 济南艺术学校 滕辉

钢琴即兴伴奏就是根据既定的歌曲旋律,在钢琴上利用即时的兴致弹出包括一定和声与织体的伴奏声部, 起到对歌曲的补充和衬托的作用。钢琴即兴伴奏是音乐教育者综合素质的体现,是融钢琴演奏技能、技巧与即兴伴奏理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钢琴即兴伴奏包括四大要素:扎实的钢琴演奏技术、和声、伴奏音型的基本类型、较强的综合能力。

一、扎实的钢琴演奏技术——学好钢琴即兴伴奏的基础

钢琴即兴伴奏是通过钢琴弹奏体现出在旋律基础上进行创意性即兴伴奏过程的,因此,较扎实的钢琴演奏技术自然是必备的条件。在键盘上熟练地弹奏24个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及和弦连接,并能快速移调,是钢琴即兴伴奏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移调弹奏能力是即兴伴奏中一项难度较大的技巧,需要长期磨炼。教师应反复强调其重要性,为即兴伴奏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钢琴教学和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两门课程协调起来。

即兴伴奏是演奏与创作合为一体,刹那间作出对歌曲的理解、分析,并进行创作,是对演奏者技术水平、心理素质的一种考验。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来说,一名钢琴伴奏者必须掌握车尔尼的练习曲作品《599》以上的弹奏水平,还要掌握各个调式的音阶、和弦、琶音的演奏。

二、和声——钢琴即兴伴奏中的骨架

和声设计是钢琴即兴伴奏中具有中心地位的重要部分。和声选配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整首旋律伴奏处理的目的性、合理性和完美性。在一般性的旋律进行中,运用调内正三和弦便能大致保持主旋律的和谐、流畅以及织体的丰满效果,但在旋律的高潮段落和转调部分,和声手法的运用与处理却要求体现出特定的效果。

例如:《歌唱祖国》是一首颂歌,以宽广雄伟的旋律、坚定有力的节奏,歌唱和赞美充满生命力的社会主义祖国。全曲由3个乐句组成,第一、二段为并列段,第三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虽然第二段与第一段基本相同,但如果这里仅仅配置调内和弦,和声的力度较弱,很难推动旋律情绪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在高潮段落恰当地运用不稳定的变和弦,便能增强和声的倾向性,加大和声的力度,从而有效地推动旋律向着激昂、辉煌的情绪发展,充分展示出这首旋律的感情色彩。

三、伴奏音型的基本类型——钢琴即兴伴奏中的血肉

节奏是歌曲的骨骼,伴奏音型是即兴伴奏中和声进行的具体形态。音型是和弦的形态,和弦是音型的灵魂,所以,必须从和弦的角度去归纳音型的类别。

音型有以下几种:1.柱式和弦型。它较多地运用在颂歌式的旋律伴奏以及进行曲的伴奏中。2.分解和弦型。它较多地适用于有气势的、舒展的、轻快活泼的旋律伴奏中。3.琶音型。它较多地适合为轻柔舒缓的音乐旋律进行衬托。那么,如何把这些伴奏音型合理地应用到实际的伴奏中去呢?

分析歌曲的体裁。体裁即歌曲的类型,歌曲的体裁丰富多样,种类繁多,如进行曲、小夜曲、摇篮曲、叙事曲、浪漫曲、牧歌、儿歌等。对不同体裁的歌曲,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伴奏音型及速度、力度等。

弄清歌曲的调式、调性与风格特点。了解歌曲是大调还是小调,是西洋调式还是民族调式,对于我们选用和弦与和声语汇起着决定作用。

弄清歌曲结构。歌曲的结构即曲式,一般歌曲常用的曲式有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也有多部曲式、自由曲式或其他较复杂的曲式。配弹即兴伴奏要求伴奏者必须有一定的曲式知识,才能根据歌曲的“起承转合”及各段之间的呈示展开对比、再现等不同关系结构,才能配合弹出有逻辑性、整体性的伴奏。

四、较强的综合能力——钢琴即兴伴奏保证

即兴伴奏是一门应用技术,除要求伴奏者具有钢琴技巧、和声基础、较多类型的伴奏织体外,还要求伴奏者掌握较多风格;具有良好的旋律分析、判断能力,能较有创造性地选择好、设计好织体,并应用到伴奏中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变能力。

任何一首歌曲都是在歌词所塑造的意境中创作出来的,而即兴伴奏又要求伴奏者瞬间把握歌曲的风格,并确定伴奏的基本思路。通过音乐显然是来不及的,只有通过标题以及调号后的风格记号和歌词大意去掌握它。

歌曲钢琴即兴伴奏在演出时常常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演出者跑调、节奏不稳、记错反复记号、嗓音出现问题以及音响失控,等等。这就要求伴奏者在心理上有较强的适应和反应能力,不能因临场出现的小纰漏而影响音乐的完整性。要想克服舞台紧张情绪,伴奏者平时要多加强技术练习合作。“艺高人胆大”,多走台、多登台,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必不可少的。

优秀的钢琴即兴伴奏者,都是在专业素质的基础上,真正达到了技术与学识、修养兼容的人。只有踏踏实实地将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术有机地实现嫁接与贯通,并拥有自由的创作心态,才能真正踏入钢琴即兴伴奏的自由王国。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