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初中语文教学添点艺术味
语文是一门充满幻想、富有浪漫气息的学科,可以让人明辨是非,还可以培养学生儒雅浪漫的内在气质。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情感世界、气质修养都需要它塑造,浩瀚如烟的优秀文化需要它传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20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生涯中,笔者发现,虽然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拓宽语文教学外延,但仍然普遍存在单纯为教课本而教的现象,还存在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的现象,导致很多初中生“谈虎色变”,语文课堂枯燥沉闷,作文教学捻笔难成。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大量欣赏文学作品,丰厚文化底蕴,提高审美能力
大量欣赏中外文学作品。中外名著闪烁着灿烂的光辉,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初中阶段,教师可以倡导学生阅读大量语言通俗、情节生动、想象奇幻的文学作品,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阅读中外名著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拓展学生写作文的思路,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这类阅读要注意以激发兴趣、积累素材、丰实底蕴为目的,尽量不要硬性规定阅读的字数、篇数,不要规定必须写出阅读笔记、撰写心得体会,不要把有趣的阅读变成无聊的任务。要鼓励学生“不求甚解”,反复阅读,由浅入深,收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喜悦。
指导学生欣赏我国古典诗词。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典诗词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通过对中国古代诗词中优秀篇章的吟诵、深思,可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深化学生对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在研究不同风格的作品中,学生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也不断提升。选择古诗词时,教师要以初中生的兴趣为着力点,采取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方式,引导他们走近古诗词、热爱古诗词。笔者曾长期选取“能唱的古诗词”“能画的古诗词”“能演的古诗词”,辅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起来兴趣后,逐步引导他们创新形式,用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对古诗词进行再创作。
指导学生阅读当代美文。当代有很多优美的文学作品,如王蒙、毕淑敏的佳作,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曹文轩的儿童文学系列。这些优秀作品更加贴近初中生的生活,更容易走进初中生的内心,都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审美能力。对于这类作品,教师可采取“阅读沙龙”“讲演会”“诵读比赛”等方式,让学生们畅谈心得、互通有无,不断激发其阅读的内驱力。
第二,赏名画、听音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许多学生一听说写作文就发愁、埋怨:“我的生活就这么点事,有什么可写的?”这些学生其实不懂生活与文学的关系,所以写出的东西要么是生活的再现,写成流水账;要么是虚构出来的,荒诞离奇,缺乏真实感。因此,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寻找好的出发点,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的“桃花源”。可以找一幅名画或一曲音乐,要求学生用心听完,静心体会,先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根据情境产生联想,最终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钢琴曲《致爱丽丝》《秋日私语》等入手,先带领学生熟悉音乐创作背景以及相关故事,然后欣赏视频,再单纯欣赏音频,再进行创作。这样逐步深入,引导学生耳中有曲、脑中有画、笔下有文,慢慢打开学生的思路。
第三,学写诗,培养学生读得懂风花雪月,并能用细腻的情感表达出来
一个有文学素养的人,他的内心情感应该是非常丰富的,对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会有所触动,并付诸笔端,形成美文。有些学生对此熟视无睹,自然界的任何变化都激不起他内心情感的涟漪。有的学生说:“天爱下雨就下吧,花儿爱开就开吧,落叶爱飘就飘吧。”有的学生既留心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也心生了激动之情。可是,老师让他说说、写写,他却急得捶胸顿足:“我怎么就是说不上来呀!”因此,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观察、体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要想完成这个任务,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学写诗,特别是写通俗易懂的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言简意赅,曲径通幽,妙不可言。喜欢上它,不仅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大有帮助,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成为感情丰富的人。
让语文课堂多一点艺术味、多一点浪漫,学生就会多一点快乐,学生的语文素质就会得到更大的提高,我们的民族文化就会有更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