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俗文化 成就美好人生
“群居相染谓之俗。”民俗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现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民俗文化虽然形成于过去,但始终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者钟敬文说:“人民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类生活在水里一样。”人们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尚和精神气质及其相互感染、模仿、遵从,就是民俗文化滋养和创造的结果。
开设民俗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安丘市新安街道关王小学地处城乡接合部,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有浓郁的农村习俗、农耕文化和淳朴的乡土人情。这些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为学校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提供了必要条件。
学校在校园内开辟了“民俗文化经典长廊”,教学楼大厅里张贴着《二十四孝图》,楼梯两侧以二十四节气的诗文配画为衬托:一楼以图文的形式介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说;二楼展示民俗美德方面的作品,如《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等;三楼展示的是师生制作的泥塑、剪纸、蛋雕等作品。各班教室里有专门的“民俗文化展示专栏”,展示学生的作文、剪纸、书法、绘画等;教室正门张贴以读书为主题的名言警句。校徽、校训、校风、学风、教风与民俗文化融合,使民俗文化深入师生心中。
同时,学校还筹建了民俗博物馆,旨在展示本地区的风土人情。博物馆有农耕文化、婚姻习俗、衣着习俗、饮食习俗、地方文艺习俗、民间技艺习俗、师生作品等7个展厅,每周开放一次,供学生参观欣赏。另外,学校每学年举行一次校园民俗博览会,邀请家长参加。
在认真阅读《安丘市志》《新安大事记》《关王村村志》的基础上,学校组织教师们制定了民俗教育课程实施标准。还以教师为主体,家长、老艺人、村干部为辅助,开发了校本课程“关王民俗”。课程分民俗风情、民俗节日、民俗故事、民俗体育、民俗艺术、家乡名人、民俗创新等7部分,每部分又包含多个主题活动。比如:春节中含有贴窗花、拜年、收压岁钱、元宵猜灯谜、吃元宵、赏花灯等主题活动,清明节中有扫墓、春游、放风筝、植树等主题活动。
学校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相结合,纳入课程表,每周一课时,定期开展教学计划、教案、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开展民俗文化优质课、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并将考评结果纳入教师量化考核管理体系,与绩效工资、职称晋升、评先树优、入党提干挂钩。
学校将民俗融入各种活动中。比如,开展“悦读”活动,印制了《“悦读”工程指导手册》,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实行过级激励制度,共设12个级别,每级10首古诗词,要求学生每学期过1级。又如,开展“玩转传统游戏”活动,将民间游戏与体育课整合,以激发师生的强身健体热情。学校开设了12个艺术社团,并规定每周四下午第三节课为民俗艺术社团活动时间,学生可以走班选课,参加活动。学校还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了“寻找民俗”“铭记乡愁”活动。
学校把民俗教育纳入学生评价,设定A、B、C、D4个等级,评价内容包括参加活动时间、成果、学习成绩、行为品质,评价主体有学生本人、同学、教师、家长。对取得D级的学生,认定为不合格,并制定整改措施,督促学生确定下一步的目标,迎头赶上;对取得A级的学生,直接授予“民俗文化小博士”称号。自开展民俗教育以来,学校荣获“安丘市艺体教育特色学校”称号,并连续3年被评为“安丘市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
(作者单位:安丘市新安街道关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