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珍:为学生的发展寻找一个支点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教育的支点”,有了这个支点,学生才会更好地成长,更快地成长。从本质上说,这个支点必须具有两个“撬动”特性:一是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二是应该让学生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王洪珍
8年前,当王洪珍就任新成立的诸城市文化路小学校长时,一个首要问题摆在她的面前:怎样办一所具有鲜明特色、学生喜欢、社会认可的学校?应从何处入手?路径在哪里?
经过反复思考论证后,王洪珍将实施儿童诗性教育、构建理想的课程作为突破口,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学习、成长乃至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寻找一个支点。
于是,在文化路小学,她和教师们以“涵养儿童诗性,开启智慧人生”为目标,从诗性智慧、诗性情感、诗性品格三个维度展开教育探索实践,从国家课程到校本课程,从课堂教学到学校管理,打造让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智慧感悟“生长”的教育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和一生的发展打好底色。
学生的成功就是对教育者的回馈。看到学生们对学校生活的眷恋热爱,看到学生们的天性“曼舞飞扬”,看到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在一点点地发生着变化,王洪珍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支点在“撬动”学生发展中的力量。
让童心在诗意王国里恣意徜徉
“夜空/用一块黑色的幕布/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却又责备月亮和星星/不该说出他的行踪。”这是六年级学生王凯璇创作的一首小诗。
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的表现有时候会超出教育者的预料和想象。
学生们创作的一首首诗歌,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想象力,这让王洪珍在欣喜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推进“诗性教育”探索的决心。“诗性智慧本质上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会想象、擅类比、重直觉。这与儿童形象直觉的思维特征非常相似。而诗性思维的核心是想象,想象既符合儿童的思维本质,又是可以训练的。”王洪珍很重视对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思考和研究。
王洪珍和教师们带领学生徜徉在诗意王国里,乐此不疲。“想象是创造力的核心。”她说,“但是我们的孩子却感觉迟钝了,情感淡漠了,缺乏鲜活的个性感悟,缺少创造、表达的愿望,不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她要和教师们一起引领学生在自由的天地里敞开心扉,像带着露珠的花儿,自由活泼地绽放。
她和教师们一起阅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严羽的《沧浪诗话》、朱光潜的《诗论》等诗歌理论作品,并用这些理论检验自己的童诗教学与写作。她边听课边反思,写出了5万多字的童诗论文和随笔。她说,诗必须是作者独特的、个性化的体验;诗是自由的艺术,它培养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学校每间教室里,既有《儿童诗集》《生日赠诗集》《晨诵诗本》《读写绘本》《特色文集》《童话集》,也有《数学写绘本》《英语写绘本》。校园里,电子显示屏每天都会展示学生的诗作,校园广播播放学生的诗作,班级家长微信群里也经常见到学生的诗作,楼道里的展示板面上也定期推介学生诗作。
教师杨艳丽研究和学习绘本教学方法,与同级部的教师们教学生们做起了读写绘,一首首绘本诗歌“点亮”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教师卢静喜欢儿童诗,研究儿童诗创作,和语文组的教师们尝试着教学生们写诗。
“树叶是小飞机/风一吹/飞机起飞了/树的梦想实现了。”这是一年级学生秦煜博写的诗。“喇叭花是一只小钟/风儿敲一敲/蜜蜂像个小和尚/嗡——嗡——嗡——/念起了经。”这是二年级学生董润洁写的诗。学生们的诗歌所展现的想象力,让王洪珍既兴奋又感叹。她给全体家长写了一封信,承诺自己会给学生们改每一首诗。很快,学生们的诗像流水一样注入她的邮箱。她一边给学生们改诗,一边编辑《春芽诗报》。她发现,一颗不老的童心又在胸中泛起:“写诗的孩子,眼中有美,心中有爱,品格更高,气质更好。”她相信,通过儿童诗教学,可以还孩子思想的自由,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差异,孩子会更像孩子。
如今,学校语文教师人人会上童诗课,多数学生会写儿童诗。有300多首童诗作品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世界论坛》等报刊上发表。
“原来,种下诗歌的种子,可以开出想象的花,结出诗性思维的果。这样的世界真美好!”王洪珍在随笔中这样写道。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王洪珍带领教师们对儿童诗性教育进行深度拓展,建设诗性课程、诗性课堂。比如,“诗性语文”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读懂内容、读懂思想、读懂写法、读出想象、读懂创造。
诗性课堂激发学生思维的求异和创新,引领学生走进课堂学习的新天地。
在刘艳萍老师的数学课堂上,你会发现许多情趣和创造。学生们会用动作表示“平均分”,用符号表示几分之几,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数学发现。一名学生这样说:“分数好比妈妈和孩子,2和4像妈妈,叫分母;上面这个数表示其中的1份,像妈妈的1个孩子,叫分子;中间这条线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几份就是妈妈的几个孩子。”
教师们专心研究教学的目的、目标和学科本质,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的思维规律,以及如何用评价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数学教师李蕾为了上好《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研读了史宁中的《数学思想概论》等多部专业书籍,对空间和图形的教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思考,经过多次修改教学设计,选定了“由观察体验到猜想、推理,再到操作验证”的教学思路,呈现了数学教学的魅力。
“让师生富有诗意的智慧和情趣,追求融通诗性与理性的理想人生,是进行诗性教育的根本要义。”这是王洪珍坚持的办学理念。
她带领教师们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形成“彩虹儿童诗性课程”体系。
于是,一间间教室的门敞开了,学生们走进快乐的生命课程。
所有班级都建立了植物角和动物角,学生们把小豌豆、小花生、小飞蛾、小乌龟带到班级种植、饲养,每天观察、记录,学习种植和饲养知识,感悟生长和生命的奇妙。
一年级的教师带领学生们每天观察小佛手瓜、小豌豆苗,为学生们认真地做成长记录。很快,学生们学会了自己用绘画、句子、小诗做观察记录。
齐云是二年级的语文教师,她和班主任一起把班级建成了“植物园”“动物王国”“实验室”。学生们纷纷把盆栽的作物、花草搬来,把小乌龟、小仓鼠、小黄粉虫带来。在这个快乐的“植物园”“动物王国”里,每天都上演着快乐的成长故事:花生发芽了,小蝌蚪长腿了,大龙虾生小龙虾了,黄粉虫变蛹了……齐云指导学生们拿起笔,写下了体验和感悟。在观察黄粉虫化蛹、成蛾、产卵这一完整的蜕变过程中,学生们见证了生命的轮回,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也懂得了应该更加热爱生命的道理。
六一儿童节,每个班级都举行生命课程展示会,请家长一起感受成长的快乐。每年秋天,他们都会种下一畦麦子,师生们给麦子浇水、施肥,教师指导学生们观察麦子的生长过程,写观察日记。麦子成熟的时候,学校会举行“麦子收获节”,开展以麦子为主题的童诗、书法、绘画比赛,让学生们在观察、写作、吟诵、感悟、收获中体验成长与收获的喜悦。
“我的孩子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想象。我们不要求孩子成为诗人,但是希望孩子热爱生活,富有诗意地生活。”一年级(7)班刘梓涵的家长欣喜地看到了孩子的成长。
让学生在学会学习中学会思考
“既要培养诗性,又要培养理性,既要让学生仰望星空,又要让学生脚踏实地。”王洪珍说,“要让学生发展成为和谐、完整的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引进了“理解力课程”,以课程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依据理解力课程框架,教师们围绕“我与自己”“我与社会”“我与自然”这三大超学科主题,构建单元主题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如一年级下学期“我与自然”主题下的“花与昆虫”单元),再使用“形式、原因、功能、变化、联系、观点、责任、反思”八大概念来聚合研究范围(如“花与昆虫”的形式、功能、联系),最后通过“进入探究、搜集信息、梳理信息、深入探究、行动反思”五大环节来设计探究活动。在“节日”学习单元,通过“节日大盘点”“我家的节日故事”“饺子宴DIY”“民族大联欢”“绘制节日绘本”“节日创意大赛”等探究活动,让学生有这样的理解: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节日,都具有增强人们凝聚力的功能。
理解力课程让学生们更善于观察、实践,也更加喜欢沟通和参与。为了让学生们更自主地参与到管理中来,学校进行了学生自主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从教室物资、班级菜地到饮水机、操场的管理,从班级一日常规到学校大型活动的组织,都让学生们自主管理。开展社会大课堂校外考察活动,于是拿着介绍函去联系接洽的是学生,举着相机搜集资料的是学生,制作课件进行展示交流的还是学生……为了让学生们亲近自然,在动手实践中学会学习和思考,教师和学生们玩泥巴、玩沙子、玩水、玩雪,还从木器厂买来木头的边角料,让学生们做手工……师生一起在校园里种植大蒜、小麦、蔬菜,体验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学习,教师们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公园、农田、大山,走进企业,走进博物馆,走进银行、商场、敬老院。有的学生还到集市上卖衣服……回到教室后,他们进行展示、交流、讨论,感受到了学习方式改变带来的快乐。
让教师与课程一同“成长”
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成长方式。课程设计和实施,让教师们真正理解了课程,也对“教育就是教学生思维”这句话有了深切的理解。
王洪珍非常看重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她认为,对每个学科的深度理解都需要逻辑思维能力,每次深入分析都是对逻辑思维的训练。在与教师们讨论教学内容设计时,她总结出了一条非常有效的逻辑思路,就是从创作思维的角度研究文学、研究艺术,研究一切知识的产生过程。
音乐教师王静、许宁、王心怡等讨论“西皮唱腔的风格特点”的教学设计时,王洪珍建议她们以西皮风格的产生和发展为线索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最终,老师们提炼出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西皮唱腔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创造形成的”,并用问题“西皮风格擅长表达什么情感?是如何表现情感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风格”来引导探究活动,从而帮助学生从发生学的视角来学习音乐,获得可迁移的能力。
“当各学科的教师能够从知识发生的角度带领学生认识知识的本质,用基本概念来聚集研究方向时,学生们就能获得一套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从而提高理解力,使思维更加准确、更加深刻。”王洪珍认为,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式思维对其理性地认识世界非常重要。比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每个专题中的人文主题,如历史、英雄、艺术、观察等,是跨学科概念;语言要素,如概括文意、叙述方法,则是学科概念。她说:“如果理解了人文概念和语文要素概念,也就理解了单元的目标。”
在王洪珍的指导下,六年级语文教师许金红与同事们在设计第四单元“基本理解”的教学时,将人文主题“保护资源”和语文要素“把握主要内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分解到每篇文章,通过《只有一个地球》理解资源是有限的,通过抓关键词“渺小、有限、只有一个”把握主要内容,通过《鹿和狼的故事》理解人类干涉自然状态会破坏资源,通过猜想、验证故事的结局把握主要内容,又通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理解人们对土地等资源的深厚情感,等等。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作为一种基本的阅读策略,贯穿在每篇文章的阅读中,让学生的理解既有广度也有深度,一步步走向深入,让学生养成系统化思维的习惯。
王洪珍带领教师们涵养学生诗性和理性思维的探索和实践,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教师和学校,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李长娟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辅导员”,王玉金所带的“嫩芽班”获得“全国新教育完美教室”称号,张术斌、李长娟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
教育如诗,人生如诗。王洪珍和教师们在为学生发展寻找教育支点的过程中,一路跋涉、一路芬芳,成就了学生,也幸福着自己。
“小花的脸/是被春光看红的/是被春风摸红的/也是被孩子们的笑染红的。”如同三年级学生苏婧涵这首诗所描述的,王洪珍带领教师们所做的努力和探索,在校园里为学生们创造了一片教育的“春光”。在这片春光里,学生们的生命绽放得自由而烂漫。
(照片由诸城市文化路小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