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精神也是小学生最基本的素养
据《海峡都市报》报道,临近期末考试时,8岁男孩小冯就语文课本里的《羿射九日》发问,引发网友热议。课文中,前一段刚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羿怎么“蹚”过大河?小冯的思考引发不少家长和网友的点赞。 6月14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官方微博中针对小冯的提问发文回应称,联系上下文,“蹚”字的确用得不恰当。教材编写组正在认真研究,会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下个版本的教材就会解决这个问题。
小冯同学的质疑不无道理。课文确实犯了前后矛盾的错误。人民教育出版社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给予了明确的回应和答复,固然值得称道,但,《羿射九日》课文中的这处错误并不复杂,甚至非常浅显,然而,为什么这么多人读课文,甚至包括语文教师和教研员在内,都没有发现这处错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人们思想中“唯书唯上”的意识根深蒂固,怀着仰望的态度看教材、研发教材。由此可见,批判精神、批判意识是多么重要!这也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最基本的素养。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语文教师在主导课文,主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学生没有学习的自主权,只能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教多少学多少,什么好学什么。教学的时间也由教师掌握,学生难以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因此,必须打破这种课文的学习方式,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来学,带着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去体验、去感受,并从中获得一个全新的自己。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语文课堂上,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掌握着主动权;教师只能是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这是教育教学中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方向。
小冯同学的这种做法令我们不由得眼前一亮。是啊!我们怎么就没有发现呢?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语文教师需要反思,其他学科的教师也要反思,想想课堂教学如何改,从哪儿发力,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