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 德育更佳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就是这一课程的基本抓手。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德育课的开展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而且要注重加强课程间的横向联系,拓宽教育渠道,形成学科间渗透、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补充的德育网络,从而增强德育实效。
充分发挥乡土文化的魅力,体现教育的生活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环境,构成了独特的人文气息。济南市章丘区是一代词人李清照、古代名相房玄龄、著名商人孟洛川等人的家乡。我充分挖掘这些资源,深入浅出地把它们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和活动中,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千年古县”的魅力。
通过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利用典型事例,让学生们辨析行为,从而警示自己和身边的同学,在活动中明事理,在活动中体现自己的行为意识,树立“我是家乡小主人、我为家乡添动力”的志向。
注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融合,体现教育的整体性
小学各学科虽内容各异,却都承担着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任务。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教材,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捕捉每个生成环节,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回归学生的实际,体现教育的针对性
社会是多元的、复杂的,这决定了道德与法治课只靠单一的灌输和空洞的说教是行不通的,必须抓住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引导他们明事理、找差距,参与教育全过程,通过自己的辨析得出正确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与德育工作整合,体现教育的一致性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从课堂内容出发,与学校德育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我将学校德育主题与教学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感受、体验和实践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知与行的转化,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将知行合一落到实处。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与课前、课后活动相结合,体现教育的连续性
由于教材提供的材料有限,让学生明事理有一定难度。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进行小调查、参观访问、搜集有关资料等,为明事理充实感性材料,做好铺垫。指导学生提前预习,并根据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找到需要拓展的知识,然后进行资料的搜集整合。课上,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与小组内的同伴进行交流,查漏补缺,互相学习。课下,他们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知。课堂教学与课前、课后的结合,使得教育有了连续性,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注重实践活动,体现课程的社会性
仅有课堂上的认知远远不够,必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特点决定的,是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的有效手段,是课堂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是德育的重要形式。
教育是循序渐进的,教师要竭尽全力去整合身边的教育资源,将学科教育最大化,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开始,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的博大与宽广,使教育更好地滋润学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