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智慧校园 积极构建低投入高效益信息化建设模式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信息化助推“成功课堂”高效实施 加快信息化步伐 打造智慧型校园

第7版:智慧校园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智慧校园
07

积极构建低投入高效益信息化建设模式

——滨州市滨城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纪实

□ 通讯员 索艳峰 张盛群

滨州市滨城区是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和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滨城区政府一直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2003年,滨城区在全市率先完成教育城域网建设,成立教育信息中心,先后实施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所有乡镇均通过滨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乡镇”评估验收。

2014年,滨城区以申请山东省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单位为契机,构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低投入高效益快速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321”建设模式,实行“五位一体”运行机制,强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实现了区域教育资源优质均衡、信息技术手段快速普及、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目标。2017年7月,滨城区教体局被授予第一批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综合示范单位;同年8月,滨城区成为全国“跨区域同步教学应用试点”3个试点地区之一。

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提升工程

滨城区积极探索以较低的成本投入,快速落实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新途径,通过“政府主导、分级投入、多方筹措、均衡发展”的措施,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提升工程,实现了区域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自2013年起,滨城区委、区政府把“数字化校园全覆盖”列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把信息化工作作为重点考核项目或重点推进的工作。同时,在公用经费项目下设“电教两费”科目,单独核算,用于信息技术设备维护及教育信息化试点。2015年,完成了区教育信息中心、所有中小学、幼儿园的核心交换设备及网络带宽的统一升级扩容。2016年,投资1500万元,升级改造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校园内的设备,建设完善了教育信息综合平台。2017年,投资400余万元建设了滨城区青少年创客教育实践基地并投入使用。同时,为35所学校配备创客教育实验室。为打通网络空间人人通和开展翻转课堂模式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招标完成了平板教学实验室建设。目前,平板教学实验室覆盖所有区直学校和乡镇学区,为学校积极开展翻转课堂实验提供了基础保障。截至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实现100%宽带网络接入,多媒体普及率达100%,教师和学生电脑普及率达到或高于省定标准;移动终端设备共计6000余台,配备到125个教学班。

建设和完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滨城区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整体落实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抓手,功能定位于围绕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4个服务对象,动态整合优质数字课程资源,提供网络空间、网络资源、网络应用三大共享服务,重点满足“教、学、测、评”四大需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该区逐步形成了适合全区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应用321模式”。“3”是指“3个平台”,即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教师工作平台和数字化学生学习平台,总称为数字化教与学平台。“2”是指“2个电子书包教室”,即每所学校利用现有微机教室至少建设2个数字化教学体验室。“1”是指“师生每人一个网络空间”,即按实名制要求为在校师生每人分配一个平台使用账号。平台开通运行后,教师共上传教学资源280181篇,通过审核的资源达73057篇。其中,上传教案89484篇、学案30551篇、课件83816件、微课程2736节、作业15170次、反思12720篇。41806名中小学生全部免费开通账号,学生接收文件3612618条,阅读量达1487079人次,人均接收35.57%,人均阅读量86.41篇。

结合教学创新行动,实现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滨城区统筹规划区域教研工作,将信息化应用和教学创新紧密结合,引领全区中小学在课程、课堂、管理等方面进行应用创新。

结合课程建设创新,建设区域信息化课程资源体系。几年来,滨城区积极探索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完成了微课程、导学案、课件、系统资源、电子教材与主题资源的富媒体化,实现了所有学科教材的章节有对应模块的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每年暑期,教研室都要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对上传到平台的各类学科教学资源进行评选和补充,实现了课程资源的本土化、动态化、系统化、优质化。

结合课堂教学创新,积极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随着“321”模式在全区的整体推广应用,滨城区已有20余所学校组建了平板教学实验班,并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施,取得初步成效。实验班教师也多次在全国翻转课堂学术研讨及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中执教观摩课。今年4月,滨城区成功举办了“翻转课堂”暨信息化高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结合教学管理创新,积极推动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滨城区充分释放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潜能,不断加强区教育信息中心建设,依托滨城区教育信息网,集办公OA、信息发布、资源库建设、视频会议、课堂教学的直播和录播、网络教研等于一体,打造滨城区教育管理综合服务平台,着力打造师生泛在学习、混合学习的数字化环境,实现在大数据、信息化环境下的无缝管理、普适学习。

强化“五位一体”管理,实现运行机制协调高效

在构建“321”建设模式、“学校教育联盟”发展的基础上,为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及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应用,滨城区积极协调组织有关管理机构、教研部门、教学人员、技术人员和技术专家,初步建立了“建、管、查、培、评”“五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实现了信息化综合应用的高效运行。

建立机制和章程。一是建立技术支持机制。电教仪器站、合作企业等技术部门,提供技术服务支持。二是制定了《滨城区教体局教与学平台管理与应用办法》,从平台的功能、管理机制、应用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确保试点工作扎实推进。

明确管理职责。一是打造“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局长担任组长,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平台建设应用领导小组。各科室齐抓共管、协同推进。二是明确管理职责。各乡镇学区主任、区直学校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业务校长负责本单位教与学平台的管理与应用指导,教科室(教导处)及任课教师负责平台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应用。各单位设平台管理员一名,负责平台建设的技术指导和日常维护工作。

开展监督检查。一是定期检查。检查各单位平台的使用情况,并实施大数据监控。二是开展专项督导。每年开展两次信息化专项督导,将督导情况列入全年督导考核成绩,把教师应用情况纳入个人绩效考核。三是年度督查。在对学校进行年度督导、教学视导方案中,把信息技术的管理、应用作为重要指标,实现“底线管理+特色发展”。

加强培养培训。一是将信息技术培训纳入培训体系,加强岗前培训和使用培训。二是强化专业引领,强化教育专家、教研部门的引领作用,开展小课题研究,实现技术、内容、方法的深度融合。三是成立名师工作室,开展合作校试点,实行典型引路,稳步推进。

建立考评机制。一是建立学科组、学校、区教体局三级评价机制。二是积极探索智能评价模式,利用大数据科学评价教学等活动。三是组织开展教学研讨和各类评比活动,促进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虽然滨城区的信息化应用效益

日渐彰显,但我们的信息化之路才刚刚开始。”滨城区教体局局长韩新民告诉记者,“当前,教育信息化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把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刻应用、融合创新放到特别突出的位置,这是保障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在接受《教育家》杂志记者采访时说:‘教育现代化需要综合设计、系统布局,要促进教育内外各要素的协调发展。’下一步,我们将坚持育人为本,坚持融合创新,持续推进‘321模式’的深入应用,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空间在教与学过程中的融合创新应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持续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和教学常态,提高校长信息技术课程领导力,培养‘信息化教师’,助力城乡师生素质提升;构建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滨城教育高质量发展。”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