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同身受国与家
我从7岁开始陪伴新中国走过了70个春秋。7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不过瞬间,但我们的祖国却谱写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人类历史上的传奇篇章。我作为中华儿女,作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与祖国同甘苦、共命运。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70年代中叶,新中国从旧社会的废墟上起步,在西方列强的打压中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搞建设,历尽千辛万苦。当时,国家和老百姓都很穷。在那段岁月里,我艰难求学。上小学时,每天早上看到街上的摊贩叫卖着热粥和油条,我都会不由得驻足张望,不愿离开。因为,粥和油条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属于高消费,只能看看而已。上初中时,我住校。一罐咸菜、5斤煎饼、一袋“小豆腐”(用萝卜苗添加玉米面制成),就是我一周的伙食。到了周末,咸菜吃光了,我就用煎饼蘸咸菜汤吃。从小学到大学,我没吃过苹果。
1967年,我大学毕业后,成了家,有了孩子。那时,国家经济困难,生活必需品限量供应。买粮用粮票,买油用油票,买肉用肉票,买鱼用鱼票。我家偶尔吃一次鱼,每次都多加水,做成一锅鱼汤。孩子吃鱼肉,我和爱人吃鱼头、喝汤。冬天,储存大白菜、萝卜。炒白菜、炖白菜、拌白菜,成了我家餐桌上的“老三样”。我在一所中学教书,每天骑车十几公里上班,几个煎饼、一小瓶韭花酱就是我的午餐。偶尔买几个火烧吃,就算改善伙食了。教师上课最需要手表,我因生活拮据,买不起手表。多年上课靠经验把控时间,竟然很准确。
改革开放后,国家快速发展,食品供应大为好转。当国家宣布废除各种票证、不再限量供应时,许多人将大把的票证付之一炬,庆幸告别了票证时代,可以购买各种商品了。就在这时,我有了一块心爱的手表,上课更准时了。
如今,我们国家进入小康社会,人民处处感受到“小康”。我家、你家、千万家,冬天里吃上四季菜;隔三岔五下饭馆,“小城故事”“城南往事”里品尝风味小吃;网上订餐,送到家门口;海蜇、大虾、海参、大闸蟹上了百姓餐桌。我在外地上大学的孙女经常网购荔枝、佛手、丑橘、开心果等寄回家,当初杨贵妃享用的美味来到寻常百姓家,获得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有一首歌唱得好:“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家与国,国与家,血肉相连,休戚与共。愿国家更强大,愿小家更幸福,家国如旭日,彩霞飞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