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声胜有声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对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和习惯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实践,我摸索出一套管理班级的方法——暗示法。通过此法,教师可以实现艺术性沟通,更准确地把握住学生的真实想法。
环境暗示。好的环境能使人心情舒畅,差的环境则对人产生不良影响。按照这一心理效应,我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创设以下几种环境:一是制定班级公约。结合本班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级公约,并置于黑板右侧。这样既美化了教室环境,又能使学生时刻接受教育。二是在班内配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习园地等,利用教室内的黑板报、墙报,设立班级近期及长远的奋斗目标,创设积极向上的环境,让学生学习有奔头,成长有目标。
语言暗示。对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表现的学生,班主任要用恰当的方式和合适的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这样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更容易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例如:一次,学校举行田径运动会,我发现,我班参加运动会的几名学生顾虑重重。针对如何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我想了很多。如果直言相劝“你们勇敢地参加吧,一定能赛出好成绩”,可能反而会加重参赛学生的思想负担。经过思考,我趁他们谈论赛事时,走过去,神秘地说:“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在赛场上十分轻松,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他们都笑了。运动会结束后,他们都告诉我:“您的话还真管用呢!我们在赛场上都得到了充分发挥。”
行为暗示。在恰当的环境下,给学生以行为暗示能够起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效果。例如:一次,班内刚打扫完卫生,有几名学生乱扔纸屑。我发现后,没有板着脸让学生捡起来,而是走过去,把纸屑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我的行动无声地教育了全班学生。此后,他们都能主动把地上的纸屑捡起,保持教室内外地面整洁。这样反复几次,全班学生无形中就养成了讲卫生、爱护班级荣誉的良好习惯,我们班也多次获得卫生流动红旗。
心理暗示。心理是影响整个人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良好的心理环境能促使学生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反之,则使学生烦闷消沉,失去学习、生活的信心与勇气。因此,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保持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我班某一学生受到处分后,心情压抑,整天愁眉苦脸,上课常走神,学习成绩下降。当我了解到他的反常情绪后,就倡议成立一个帮教小组,让他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并没有歧视他。后来,他消除了不良情绪,变得快乐起来,学习努力、刻苦。
识己暗示。认识别人容易,看清自己很难。对此,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利用积极的识己暗示,促成良好班风的形成。前一阶段,我发现班内一部分学生纪律松懈,出现许多问题,但我没有当面指出来,而是邀请家长和任课教师来到教室,开了一个主题班会——“说说你的缺点和优点”。学生在向老师、家长汇报的过程中充分认识了自己,了解了自己,进行了自我反省,避免了师生对抗。不久,那些学生基本上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作者单位:滕州市羊庄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