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职业教育 金牌学生背后的“金牌教师” 谈“双高计划”高职的高质量发展 中职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职 教 之 声 用奋斗践行工匠精神

第4版:职业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职业教育
04
【畅 言 录】

谈“双高计划”高职的高质量发展

□ 张学炬 李祥兰

近日,经高职学校自愿申报,省级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审核推荐,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咨询专家委员会评审,由教育部、财政部审定的“双高计划”学校名单公示,全国共有197所拟建单位入选。

从名单上来看,这些新入选的高职学校无一不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佼佼者和技术技能创新的“排头兵”。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双高计划”名单公示后,这些高职学校面临的任务将会更加艰巨,如何立足新起点,开新局、谋新篇,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各职校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如若没有正确的自我定位,那么实现高质量发展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各职校要找准自己的短板,才能找准下一步的发力点。

“知人易,知己难”,高职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需要进行严格的自我审视,全面梳理自己的不足:一要看自我定位,学校发展能否有效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密切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精准对接高端产业;二要看是否有明晰的规划和实施目标,内容、路径、策略、部署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创新点;三要看产出是否高效能,学校专业群建设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否吻合,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对国家和区域的支撑度如何;四要看发展是否高质量,高职扩招100万人不能只是量的增加,还要有质的变化。

发现短板、找准短板只是第一步,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要聚焦重点,把重点落实好、发展好。为此,要在“双高”上做文章。首先要在“特”上做文章,“特”既是高职学校的立校之本,也是高职学校的发展之本。要建成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必须以“特”为载体,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把职校打造成人才培养的高地。这就需要学校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把“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教学,推进好“三教”改革,开发使用好“双元教材”“活页教材”,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及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其次,要建好专业群。把专业群上升到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和品牌发展的战略高度。传统专业建设模式存在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脱节、专业设置重复、资源分散缺乏竞争力、就业质量不高和产业服务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群建设时,要做好“加减乘除”工作,该加的加,该减的减,该合的合,该扩的扩,全方位做好统筹规划。

总之,高质量发展不是小发展、慢发展,而是特色发展、跨越式发展。各高职院校要开好局、谋好篇,利用好国家“双高计划”带来的契机,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毕竟,“双高”不只是荣誉,而是沉甸甸的任务和要求。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