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煤城教育梦 筑造美好新未来
——记枣庄市市中区中兴小学百年发展之路
枣庄是一个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煤矿文化源远流长。1878年,中兴煤矿公司正式成立。作为中国煤炭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1922年,应公司职员要求,中兴煤矿公司用矿上闲置厂房创办了一所学校。它,就是枣庄市市中区中兴小学。
历经坎坷,沧桑巨变求发展
1917年,曾代理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朱启钤脱离政界,从事实业投资,入股中兴煤矿公司并成为总经理。1922年,在公司职员的要求下,中兴煤矿公司驻矿经理戴绪万倡导用矿上闲置厂房办学。作为公司总经理的朱启钤也认为办学乃当务之急,遂决定开办小学,并指定以职工花红提存的同仁公益基金之息金作为小学常年经费。
1923年3月24日,中兴小学正式开学,方伯超任校长。1924年秋,公司拨款3.6万元,在中兴公司鞠仁医院以东兴建了一所能容纳6个年级的新校,并于10月份投入使用。当时,学校共有5个班,学生107人,专职教师8人。
在师资配备上,中兴小学的要求十分严格,教小学者必须是师范专业专科毕业生。上世纪20年代,中兴小学的教师大多来自南京女子师范;到了30年代,教师大多是天津南开大学和天津女子师范专科学校的毕业生。据统计,在中兴小学任教的24人中,除3名大学生(其中有一位日本留学生)外,其余全都是女师毕业生。王光美的堂姐王光格也曾一度离开家为中兴小学服务,使得中兴小学的师资力量更加雄厚。
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因战乱几度停办,历经坎坷。1954年,矿上利用旧房开办小学,只招收96名学生。到1975年,学校小学班增加到18个,学生800余名。改革开放后,学校校名几经更迭,于2003年9月1日定为“市中区中兴小学”,正式移交市中区政府管理。从此,中兴小学进入“一五”跨越式发展时期。
2009年2月10日,枣庄市市中区城区学校整合优质资源,枣庄矿业集团实验小学一至五年级500余名师生整建制迁移到市中区中兴小学。自此,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
扬帆起航,打造新时代中兴名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国营枣庄煤矿下属学校,中兴小学经历过两次校舍建设:第一次是1989年,在拆除校园东面瓦房基础上建设综合楼,枣庄煤矿建筑公司设计者将大楼设计为船形,意在激励师生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末,拆除北平房,建设教学楼,设计者是矿工出身的张善良。他将楼体设计为“皇冠”,寓意“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引导师生勇于担当责任。
2008年以前,中兴小学的校训是“扬善崇真,笃实致远”。进入新阶段,面对新机遇,在广泛征求师生及家长意见基础上,中兴小学以在枣庄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兴”为半径,“画”校园文化建设之圆,理清了学校文化建设主线,最终确立“兴雅”作为学校的文化核心与精髓,并提炼出“兴在心、雅于行”的6字校训。
校训的确立,也将中兴小学引上了文化引领学校特色发展之路。在学校环境塑造上,中兴小学围绕“兴雅”做文章,营造特色氛围:学校将综合教学楼进行特色划分,一楼主题为“兴”文化,二楼主题为“雅”文化,三楼主题为名家书画作品,四楼主题为科普创新成果,五楼主题为艺术长廊。
在校园东北角立有一块巨石,名为“兴雅石”,景观石上半部形似“兴”字,下半部神如紧握之拳,寓学校、家庭、社会、师生凝心聚力,共同托举中兴小学发展之意。这块巨石象征中兴小学特色鲜明的“兴雅”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在“兴雅”文化的熏陶下,师生创新进取之信念坚如磐石,师生们知兴践兴、雅言雅行,悟石之“兴”道而养性,通石之“雅”理而修身。
校园中,从教学楼到花园、连廊、小桥、景观石,处处体现出“兴雅”的要义。楼房命名为兴智楼、兴雅楼、兴稚楼;花园命名为雅园、雅韵;还有永兴桥、兴雅石。学生在环境优美高雅的校园中,处处能感受到“兴”的教育受到“雅”的熏陶。
在校本课程开发上,中兴小学先后编写了《百年中兴史话》《生存生命生活》《兴在心、雅于行》等校本教材,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特色创建的突破口,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化品牌。
从寒梅绽放,到春色满园;从声名日下,到享誉一方;从一所企业办学校,一跃发展成为省级规范化学校,中兴小学一路高歌,走出了一路辉煌。心齐气顺春光美,扬鞭奋起正恰时。“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干事创业,逐梦的大路定会越走越宽。”面对未来,校长褚福涛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