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初中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研学旅行是一门伴随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突破了传统课程教材和课堂教学的弊端,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当前,各地的研学旅行持续升温,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各地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不一,开展研学旅行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如何正确看待、分析本地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弘扬地方特色、有效设计并组织研学旅行,提升研学旅行课程化水平?
深入调查研学旅行现状,摸清主要问题
为摸清初中学校研学旅行实施现状,笔者在栖霞市选取3所学校的部分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为尽可能使调查具有代表性,特选城区学校(市实验中学)、乡镇学校(苏家店中学)、城乡接合部学校(庄园中学)各1所。这3所学校有效参与调查的学生数分别是518人、659人、1532人。结合问卷调查结果,笔者对3所学校进行了实地走访,与各校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导、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发现我市初中学校学生对研学旅行的需求较大。如果学校组织研学旅行,并要求查找研学资料、完成研学任务,3所学校的学生愿意参与的百分比分别是85.91%、90.29%、89.23%。在被问及对“组织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看法时,3所学校学生选择“应该积极参加,能丰富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的百分比分别是72.78%、75.87%、81.01%。这说明,城区和乡镇学校的学生都喜欢并愿意参加研学旅行,都对研学旅行抱有积极的期望。但目前我市初中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对研学旅行的内涵理解偏差较大。很多教师并不明确研学旅行的概念、开设目的、功能、基本阶段以及关键要素,存在以游代学、误读研学旅行教育价值定位的现象。有的学校、教师片面认为研学旅行无非是“春游”“秋游”“夏令营”,导致有些研学旅行活动达不到研学一致的目的,“只游不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研学旅行实施较少,且过程较为随意。根据调查问卷,3所学校学生回答“你是否参加过研学旅行”时,选择“参加过”的百分比分别是18.92%、19.27%、47.72%。这说明,不管是城区学校还是乡镇学校,研学旅行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研学旅行课程化尚未成型。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意愿和兴趣很高,但研学旅行课程化尚未成型。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整体、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二是没有开发出精品资源。三是缺乏专业的研学旅行指导教师。
多措并举,有效推动县域内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实施
基于教情、师情,加强研学导师培养,形成正确的研学旅行课程观。研学导师要具备教师与导游双重功能,既要善于进行研学辅导,又能进行旅行的组织。研学导师的专业素养标准主要包括4个维度:一是专业态度,体现在对研学旅行专业知识、专业准则的理解方面;二是专业知识,体现在对研学旅行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掌握方面;三是专业能力,体现在对研学旅行课程方案设计、研学旅行组织实施、研学旅行激励评价方面;四是具备反思提升、持续发展意识。
要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将普通教师培养成高水平的研学导师,必须对指导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活动指导能力。首先,从培训内容来看,要注重对指导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和案例培训,引领他们认真领会研学旅行的理念、目标和价值,掌握研学旅行的具体操作方法,提高研学旅行的指导能力。其次,从培训方式来看,要注重校本培训和岗位培训,积极引导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开展自学和互学,加强集体备课,定期研讨实际操作的问题。
基于校情、学情,实现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建设校本化。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有基本的、各开发单位共同遵循的原则、方法,但必须立足“校本”。要知道,城乡学校可选用的研学资源是不同的,进行研学旅行课程化建设的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学生在研学旅行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应当充分体现。所以,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建设要进行基于学校现实的教育学分析和需求评估,也要综合考查学生自发的个体需要和素质发展的教育需要,逐步实现内容的地域化和校本化。
以城乡校际研学旅行项目开发为切入点,整体推进县域初中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笔者认为,城乡校际研学旅行项目开发的合作或者整合,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第一种途径是课题引领。通过共同承担课题,城乡学校间开展合作,整合研学旅行项目资源。第二种途径是行政牵头,多方参与。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成立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对本区域研学旅行工作的统筹规划、管理指导,将研学导师培训、区域内学校研学旅行课程项目开发与建设都纳入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