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我的每一粒灰都是爱国的 磁带里的青春 寒雀下空庭 话梧桐 故乡 翠竹摇曳乡愁长 一盏煤油灯

第7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7
【心灵脉动】

翠竹摇曳乡愁长

□ 吴建

我的故乡是江海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那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是竹园,村子一年四季都掩映在葱郁的竹林中。白天,炊烟在竹丛簇拥的村庄上空升起,袅娜飘摇,渐疏渐淡,融入碧空。夜晚,星月朦胧,竹影婆娑,窸窣作响,暗香浮动,鸟鸣犬吠之声衬托出村庄的幽雅静谧。

竹林是我童年的乐园。春天,竹林里嫩笋萌发,万竿吐翠,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漫步其中,轻抚翠绿光滑的竹子,清新的空气从其绿色“肌肤”里吐露出来,令人心旷神怡。炎炎夏日,我和几个小伙伴光着身子,裸着脚丫,躲进阴凉的竹林深处,一会儿爬竹竿,一会儿掏鸟窝,有时用竹叶卷成竹哨乱吹一气,一张张小脸涨得通红。到了秋季,竹林里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竹箬,我们便在竹箬上席地而坐,下军棋、看小人书,或者用竹箬编成斗篷,玩“抓特务”的游戏。冬天,我经常倚在碗口粗的老竹上,看微风轻拂翠竹绿叶,听竹枝摩擦之声,如笙如箫,盈盈贯耳。有时,我趴在竹箬上,小手撑着脸颊,痴痴地望着远方,一湾河水汩汩流淌,青竹的影子在河水中颤动,像少女在翩翩起舞。我会想,这竹园后的小河水会流干吗?这个竹林外又是怎样的世界?想着想着就睡着了,直到母亲把我叫醒。

故乡的竹子陪伴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也帮助故乡人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日子。那时的生活条件远不如现在,餐桌上没有鸡鸭鱼肉,就连一碗香喷喷的米饭也极鲜见。每当穷得没东西下锅时,人们就把目光投向竹林。父亲会做篾匠活儿,砍一些老竹,编成竹篮、竹箩、竹席,拿到集市上卖,换些米面、食盐、火柴、煤油等生活必需品。在我的求学生涯中,这竹林的根根翠竹也换来了我手中的课本、纸和铅笔。

故乡的竹有坚忍不拔的风骨和极其旺盛的生命力,体现着故乡人的禀性。无论酷暑严寒,无论风霜雨雪,竹子一年四季都青翠挺拔。它们可以生长在肥沃的河岸边,也可以生长在荒凉的沙土上。它们从来都不是单枪匹马,而是抱团生长在一起。它们从来不相互争夺养料,而是和谐共生,共享阳光。这也正是故乡人精神面貌的写照。

苦涩的日子里,故乡人靠着竹子顽强地度过。而今,故乡人又靠办竹器厂走上了富裕之路,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富贵不能淫”,故乡人并没有因口袋充盈而骄奢淫逸,依然精诚团结,互敬互爱,奋发向上。难怪苏东坡感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故乡的竹子养育了生命,富裕了子孙,教诲了乡民,是故乡的精魂。

久居城镇,我常常有一种失落感。在喧哗、吵闹声中,我时常怀念故乡竹林的恬静,怀念竹林中的鸟唱虫鸣。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思乡情结吧!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