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布置优雅的环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窗台上摆放几盆精致的绿植,阳光透过纱窗照射到绿植上,能使教室的空气变得温润。书桌一定要整齐、干净。教师坐在讲台前,播放一曲轻音乐,摊开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读。这时,教师不用说什么,学生们自然会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学着教师的样子读起书来。
家校合作最好的落脚点是课外阅读。教师要和家长沟通,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这倒不是说家长一定要把孩子的房间布置成什么样,而是要留出充足的时间,关掉电视,把手机设置成静音模式,与孩子同读一本书,或者家长读家长的专业书,孩子读孩子的书。一个大脑袋与一个小脑袋凑在一起,在墙上投影成一幅美妙的写意画。
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经常读书,可是只看故事情节,凑热闹,以致作文写得不好。这时,家长往往感到茫然,不知道怎样指导孩子阅读。于是,我经常对家长说:“孩子跟着故事中的主人公凑个热闹,也能有所收获。”当然,这是安慰家长的话。话说回来,阅读是讲究方法的。方法是阅读的路径和程序,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不会走弯路,才能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第一,精读与泛读。国学大师夏承焘说:“应该有一种是精读的,有一种是泛读的。泛读只了解个大概,精读则要读透了。”这两种方法巧妙结合,可以说是读书的艺术了。精读的最好方法是批注式阅读。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自主阅读时,感知文章的语言,思考分析后,对文章的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的读书方法。泛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其感知尽可能多的语言环境,增加其信息输入。泛读的书比较好找,文字浅显、故事性强、语言生动有趣即可。第二,朗读与默读。语言理解与运用处于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谈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对语言的理解除了说出来、写出来就是读出来,对语言理解到什么程度,张嘴便知。所以,最好的读书方法就是朗读与默读相结合。朗读有利于语感的培养,默读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分享阅读收获。提高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有很多,常规课堂是实施的重要途径,课外听、说、读、写是实施的有效途径,日常生活是实施的有利途径。教学中,我为学生搭建了读、说、演的交流平台。
“班级小戏台”是学生最喜欢的。为此,我把讲桌放到墙角,把讲台留给学生表演。我充当导演、编剧和热心观众的角色。“读书交流会”则要求全员参与,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交流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小组分工、个人特色、人物形象分析、情感价值理解、精妙语言分享、家庭阅读故事都是我们交流的范畴。一学期只举办两次“读书交流会”是不够的,我就利用班级微信群经常开展小型阅读交流会。有时候,只针对一个问题,班里就能讨论得热火朝天,甚至会展开小小的辩论,让大家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树立远大目标,学会终身阅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素养是学生一生的名片,所以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学生阅读不仅是为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不仅是研读书中人物的形象特点、感悟故事的情感价值,而且是为了让他们学会终身学习。不会阅读、不爱阅读的学生就是学习上的低能儿。因此,教师要经常和学生讨论下面几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可以使自己更快成长?阅读为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愉悦感?
所以,无论学生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理解了多少,收获了多少,只要他们阅读了,觉得读书不是任务而是享受,那么教师就不能批评,而应该表扬他们。
最后,祝愿学生们用心、用情、用功读书,与好书为伴,与名著结缘,过诗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