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在阅读和写作中构建教师的精神家园 从大教育视域出发的教育矫正研究 美美与共探寻美 用读书打好精神的底儿 教师书架 有爱有趣,才华横溢的东坡居士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新书悦读】

有爱有趣,才华横溢的东坡居士

□ 张丽

如果生命可以轮回,下辈子,我愿意做一块顽石,或一块镇纸,或一方砚台。只为有机会静卧在东坡居士的书案上,看他吟诗作画,陪他挥毫泼墨,听他滔滔雄辩,感受他内心为国为民的情怀;体味他与朋友参禅悟道的智慧对话;抑或静待他月下漫步回来,分享他有趣的见闻和即兴而起的诗意或者偶尔顽皮之后的开怀大笑。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让我痴迷、爱不释手,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但只恨自己才疏学浅,读之如囫囵吞枣,其中深意只能理解十之一二。

遗传与教育共同影响着苏东坡。先天因素和后天学习同时影响一个人的成长。虽然苏东坡的祖父不识字,但是他身上具有的热情、豪放、质朴、善良等优秀品质都在苏东坡身上激烈地绽放了;他的叔父考取功名;父亲苏洵大器晚成,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得不提的是苏东坡的母亲,她教儿子读《范滂传》的细节:“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从中可以看出来,她是个深明大义的人。苏东坡身上既有优秀的遗传基因,又被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熏陶。在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下,他与弟弟苏辙能够成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佼佼者就不足为奇了。苏东坡堪称天才,熟读经书,过目不忘。无论是吟诗诵词还是草拟圣旨,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挥毫泼墨,吟诗作赋,皆若探囊取物般轻松自如。

坚持政治立场的坎坷宦海生涯。苏东坡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为民请命,不合理处“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努力让灾荒之年的百姓能够吃饱穿暖,让流离失所的百姓能够居有定所,让深陷牢狱的无辜百姓能够重获自由;而完全不顾自己是否冲撞了当权者,甚至罔顾圣意,不断地上表朝廷,请求国家拨款,用于修建堤坝、建设医院、开仓放粮——一切都是为了他辖区内的百姓。

他却饱受流离之苦。不停地被贬斥,居无定所,甚至脱下长袍,摘下方巾,换上斗笠,身披短衫躬耕……他依然如故,坚持己见,并享受生活,边耕种边作诗。路边的建筑,天边的晚霞,空中的苍鹰,四时的花草,在他眼里都可以引发无限豪情。

博爱之心为生命的底色。在王安石变法之初,苏东坡就上表朝廷,力陈变法的弊端,此为博爱。在变法实行之后,在自己的辖区内,尽己所能,保护百姓免受新法之苦。在凄风苦雨的日子里,上表朝廷,请求朝廷在灾荒来临之前准备足够应对的粮食。我国文学史上可谓群星璀璨,天才云集,但是如苏东坡一般心怀大爱的并不多见。抢修城池、修建防水工程、建立医院、公开药方、改良水质,无一不是心系百姓的大爱举动。成立救儿会,救助婴儿,甚至收养34个孤儿。对求取字画诗词者,无一不使其满意而归。为卖扇子的商人写诗作画,助其还债。热心帮助赶考书生躲避吏税。将花钱买来的房子无偿归还给原主人,只为不忍心听到老妇人的哭泣声。关心囚犯的健康和福利……因此,苏东坡所到之处,总是朋友众多,深受百姓爱戴。

开朗豁达的乐天派。苏东坡不仅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妙趣横生的政客、心地善良的顽童,更是乐观豁达的乐天派。

从小,我们就知道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但是我们并不了解他生平的颠沛流离。不经世事的乐观开朗或许是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但是经历磨难之后的开朗豁达则是无比通透的。苏东坡显然属于后者,他乐观开朗又通透豁达。甚至在他被贬偏远之处,生活极度困难的时候,他依然乐观生活。自己盖房子,筑水坝,建鱼塘,打水井,种树插秧。桑林菜圃、果园竹林被他像孩子一样呵护,五谷飘香时他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自己酿酒、制墨,去乡野采药,他思想达观,快乐而满足。

苏东坡幸福的秘密就是他给予这个世界的多,向这个世界索取的少。在他看来,奢侈豪华的生活和简单质朴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即使在他被流放海南,房顶漏雨,夜里不得不来回移床的时候,他依然是达观快乐的。他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是万古不朽的。因为,他不停地从哲学中寻求心灵的安放之处,在宗教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安宁,在诗词歌赋中与自己、与世界和解。更或者说,他本身就拥有单纯快乐的赤诚之心。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