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方法去“批评”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有位教育专家经过多年研究得出结论: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表扬应占教育的70%,批评应占教育的30%。如果这个比例失衡,都不利于教育者的发展。批评是一把双刃剑,教师用得恰当,学生会心服口服,会努力改正错误;用得不好,就会像一柄利刃,刺伤学生的心灵,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造成师生的对立。实践证明,教师批评学生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批评的方法,还受一些心理效应的制约。教师如果能掌握并利用这些心理效应,在学生管理中恰当运用批评,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尊重效应”。教师要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让批评充满理解和信任,让学生体面地接受批评。教育家霍懋征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时,一天,班上一名男生拿了同桌的钢笔。霍懋征知道后没有责怪,也没有声色俱厉地批评,而是自己掏钱买了一支钢笔送给该生,并对他说:“我知道你喜欢钢笔,这支钢笔送给你。我也知道,人家的东西,你肯定不会要;趁别人不注意,你一定会还回去的。”几十年后,该生带着孩子来看望并感谢霍懋征。学生犯了错,既恐惧又内疚,像刚刚经历了一场心灵上的暴风雨。这时,教师不能再给他们雷鸣闪电,而应为他们送去雨后灿烂的阳光,让他们在阳光中愈合创伤,健康成长。面对拿了别人东西的学生,霍懋征深知:一旦把这种行为与“偷”字联系起来,足以击碎其脆弱的心灵,使其背负终生。她用一颗爱心巧妙地维护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她这种别致的批评方式,具有高超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值得我们学习。
“糖衣效应”。“糖衣效应”启示我们:把批评包装一下,给它裹上一层糖衣,让批评变得甘甜,教育效果会更好。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时,一天,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等候。陶行知回到办公室,见王友已等在门口,立即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早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了手,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王友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给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每个人都难免犯错,简单粗暴的批评方式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像陶行知这样送糖果,用“甜甜的批评”诱导学生,将学生“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消极的因素转化为有利、积极、合情合理的因素,给学生自我反省的机会,体现了教育特有的人文教化功能。
“南风效应”。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南风效应”启示我们:批评学生时,如果方法不一样,结果会大相径庭。我们应该让批评像南风一样送给学生温暖。有一位教师刚接新班,上完第一节课,刚要说“下课”时,后排座位上有名学生突然吹起了口哨。学生们看看那名学生,又看看老师,诧异中有些惊慌,像是做好了迎接“火山爆发”的准备。但老师并未发火,说:“你尽管坦然地练,说不定会在这方面有所发展。等你练好了,为大家表演一下好吗?”这名学生满脸惊疑地望着老师,不知所措。老师接着说:“能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吗?”他不好意思地说了自己的名字。老师立即说:“名字起得好,你是我在咱班记住名字的第一名学生。不过,老师对你有点小要求,请你以后吹口哨时注意场合。”这名学生红着脸说:“老师,我错了!请相信我,以后不会发生类似的事了。”
(作者单位:莒县文心高级中学)